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达2.89亿部,同比增长6.5%,与前两年的出货量(2020年为3.08亿部,2021年为3.51亿部)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从全球手机市场看,同样呈现疲势,Canalys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为11.4亿部,较2022年跌幅收窄至4%。对于手机销量下降的原因,业界已有诸多分析结论,如受经济走势影响、手机终端创新不足、手机功能过剩等。而对于未来提振手机市场的方向,不少人寄希望于折叠屏等新形态手机的快速普及,但目前折叠屏手机的销量占比仍相对较低。结合AI大模型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手机终端全面AI化,并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可能是带领手机终端产业走出销量低谷的一条“蓝海航道”。
华硕690-p和690-a哪个好
airpods3代和华强北有什么区别
势已起:2024年将成为AI手机元年
从外部环境看,AI向手机行业蔓延已呈必然之势。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AI基础大模型成功落地,AI赋能消费电子的趋势明确,手机厂商通过多元化布局,加速推动AI商业变现。2024年,加载AI大模型的消费电子产品(包括“AI+PC”“AI+VR”“AI+XR”“AI+手机”等在内的各种新产品)将陆续亮相。如近期苹果发布了AppleVisionPro头显,三星发布了搭载GalaxyAI大模型的GalaxyS24系列手机,均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
从内部趋势看,手机厂商普遍面临突破性创新不足的困局,虽然手机硬件不断升级,拉高了手机整体的价格档位,但并未得到消费者的全面认可,反而影响了消费者的换机频率。当下,手机厂商的商业模式也由硬件向软硬件结合转变。具体来看,实现软硬件结合需要借力两方面。一是云手机,但消费者对云手机的接受程度不高,QYResearch的数据显示,到2028年,全球ARM云手机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0.13亿美元,2021—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31%,市场增幅不错,但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智慧家庭,从智慧家庭的产业图谱看,手机厂商占有一定的入口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在群雄逐鹿的格局下,智慧家庭市场难以单独支撑起手机厂商的高速增长势头,仍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因此,手机厂商需要主动向AI靠拢,并将其作为新的增长引擎。
事实上,国内手机厂商的AI之路在2023年就已经开启,如华为在2023年8月发布的Mate60系列手机,搭载鸿蒙4.0操作系统,接入了“盘古”大模型;小米在2023年10月发布的小米14系列,搭载了其自研的60亿参数大模型;vivo在2023年11月发布的X100手机,搭载了支持70亿参数规模的“蓝心”大模型;OPPO在2023年12月发布的FindX7系列,应用了70亿参数大模型等。但或是受制于宣传,或是受制于应用场景,AI手机的概念并未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2023年12月,InfoQ发起了“开发者调研”(样本量1217个),其结果显示,开发者大模型认知度超过30%的只有四家(GPT系列大模型、百度文心大模型、阿里通义大模型和LLaMa2),而超过50%的只有一家(GPT系列大模型)。在2024年春节假期,OPPO打起了“硬核”广告,宣布正式进入AI手机时代,并于发布当日向超千万用户推送ColorOSAI新春版,更新了上百项AI功能。这一事件虽说是单一企业行为,但对整个手机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剂“催化剂”,正式吹响了AI手机市场扬帆起航的号角。
“形”向好:AI手机推动终端厂商向平台演进
目前,消费者被问及对AI手机的看法时,往往仍将AI作为手机的一项附属功能,比如AI手机可以在拍照时去除画面中的其他人像。从百度大数据对“手机AI有什么用”作出回答的TOP15提及率分析看(如图1所示),公众对AI手机应用场景的认知仍相对有限。
关于马斯克的上市公司
图1 对“手机AI有什么用”作出回答的TOP15提及率
不过,手机终端厂商对AI的看法绝非如此简单。从短期看,手机的AI化,有助于通过提供特色功能,打造该手机品牌的差异化优势,提振手机销量。从中长期看,手机的AI化只是大模型变现的第一步,未来手机厂商必然会向APP提供AI能力调用服务,尤其是对那些不具备自研大模型能力(或是受制于资金实力)的中小型APP。以往这些APP想要入驻各品牌手机十分简单,在相应的应用商店上线即可;但未来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需要与手机厂商联合开发,通过调用手机厂商的AI能力实现自身APP的AI化,保证APP进入全面AI时代,不会因为“不AI/低AI”而被消费者抛弃。苹果深谙此道,在苹果VisionPro刚刚上市时,携程集团就宣布推出首个适配苹果VisionPro的国内旅游服务类应用Trip.Vision,该产品通过VisionPro的空间计算能力,为用户提供高清晰度、强互动性的沉浸式服务。其实不仅是携程,OpenAI、阿里钉钉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拥抱苹果VisionPro,推出了相应的AI应用。
未来,AI将不仅是手机产业的增长引擎,更可能成为手机产业格局重构的“导火索”,手机厂商不仅是硬件提供商,还将是AI能力提供商、算力提供商,实现由“硬”到“软”的转型。手机厂商如果能在AI大模型的技术创新、场景应用方面占据优势,就能真正成为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核心主导者。
AI时代:电信运营商大有可为
如果手机厂商从终端制造走向AI平台运营,电信运营商岂不是更加沦为“管道”?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找好定位,电信运营商完全可以与产业各方一起,共同走向新的繁荣。
首先,电信运营商是AI大模型的先驱者,各大运营商均将AI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因此,电信运营商在AI手机时代具备良好的技术与市场基础。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电信推出了千亿级参数的“星辰”大模型,中国移动推出了“九天众擎”大模型,中国联通推出了“鸿湖”图文大模型。除了通用大模型,三大运营商还纷纷针对重点领域推出了行业大模型,如中国电信试商用了12个行业大模型,包括“星辰”教育大模型、基层治理大模型、政务服务大模型、应急大模型、医保大模型、交通大模型、住建大模型、金融大模型、“神农一号”大模型、出行大模型、旅游导览大模型、矿山大模型。中国电信推出的“星辰MaaS生态服务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专属定制版、通用行业版和用户自训练版三种大模型“一站式服务”。
其次,电信运营商的云网融合战略将有力支撑手机AI化的进程。手机要实现AI化,单纯依靠手机本身有一定难度,联发科公布的数据显示,130亿参数大模型在手机端侧运行,大概需要13GB的内存,经过天玑9300的内存压缩,大模型仍需占用5GB内存;如在更大的330亿参数大模型中,24GB内存的天玑9300工程机经过压缩后也需要占用13GB内存空间。考虑到手机系统本身还要占用内存等因素,目前运行内存为12GB~16GB的手机仍显配置不足。因此,目前手机厂商落地大模型的首选均是旗舰、高端机型。在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的“云、网、端、算”大有可为,可将AI大模型的资源需求合理分配到手机端、网络侧和云端,“云”和“算”负责海量计算与存储,“网”负责边缘计算和传输,“端”负责基础计算和展示,并利用电信运营商的高速网络实现“零时延”的信息传输,可大幅降低AI大模型对手机终端的软硬件配置要求,从而进一步降低AI手机的门槛、加快AI手机的普及。
再次,AI终将从个人消费市场走向行业市场,即便在手机产业,基于AI手机的行业应用也将是AI变现的主要方向。在这一点上,电信运营商具备独特优势,无论是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众多行业应用的开发与运营方面。电信运营商在“产数”市场深耕多年,对行业的理解和渗透均非常深入,因此要想实现行业市场的AI化,很难绕开电信运营商,建议产业各方与电信运营商密切合作,合力推动AI行业应用的合作开发与推广,在共同繁荣的良好产业生态中,实现各自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