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评论

生物科技遇资本寒冬 2023“药”不能停

发布时间:2023-01-03 02:02:03  来源:互联网     背景:

虎嗅注:很难说2023年是美好的,但人总是要有奔头的。

与奥密克戎的缠斗是2022年贯穿始终的宏大叙事,从此起彼伏到最后一个月的排山倒海。严格地封控、突然地放开,一瞬间完成了历史的转变。

可能没有哪个年份像2022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变,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集体回忆和伤痛。以至于我们如此急切地想跟2022说再见,如此殷切地渴望2023年的到来。

我们此时正站在疫情三年来最大转变的漩涡中心,全国各地陆续迎来大面积感染,我们顶着咳嗽、发烧、咽痛……告别了2022,迎来了2023,迎接新生。

作者|陈广晶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到,地球的基础科学研究被锁死,人类科技也陷入停滞。

2022年,医药人正在感受这种绝望。

尽管三年新冠疫情,创新药研发大显身手,疫苗、特效药都是神速上线,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表明人类对抗病毒已经不再完全束手无策,但是这些还并不足以解决医药行业最根本的问题。

年销超10亿美元的重磅药越来越难发现,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当低垂的果实已经采摘殆尽,基础研究迟迟没有突破,“失败”成了本年度临床试验报道中最常见的词条。

在美国,衡量生物技术公司的XBI指数虽然略有回暖,仍然保持下滑的趋势,这也是创新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资本寒冬。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裁员、破产、变卖资产,卖出在研药品,都在悄然进行。千方百计活下去,是他们唯一的信念。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最深的绝望中,未来正透出一缕光。

那就持续多年没有突破的癌症疫苗、阿尔茨海默病用药(老年痴呆症用药)、艾滋病用药、1型糖尿病用药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进展。

有望一针治愈疾病的基因疗法,已经发展到了新一代技术,可以将基因编辑器直接注入人体内实时编辑出错的人体基因。号称可以彻底“不可成药”问题的蛋白降解技术(PROTAC)有重要突破,可利用“泛素”,锁定目标并分解掉任何蛋白。

更重要的是,新的技术手段,辅助创新药研发的AI制药技术、类器官技术等,都在改变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如:Alphaford2 解锁了2亿多种蛋白质结构,这几乎是自然界中所有已知的蛋白质;而类器官技术则在试图替代实验动物,解决临床试验失败率高的问题。

它们都给创新药的2023年带来新的希望。

除了科学和技术,行业竞争的加剧、国家政策的更迭,也正将生物医药行业引向新的发展阶段。2022年的哪些事情,将会影响生物医药的明天?

新药突破瓶颈仍差临门一脚

人类强大又脆弱。

2022年,还是有很多重大的健康问题让我们束手无策,包括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艾滋病等。不过,在这些领域,我们仍能看到希望。

首先是阿尔茨海默病用药,作为致病机理只能靠假说解释的疾病,这也是近年来各大药厂攻关的重点。

2022年11月29日,渤健和卫材共同开发的阿尔茨海默新药Lecanemab(仑卡奈单抗)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正式公布,经过18个月的试验,仑卡奈单抗组患者痴呆评分下降至1.21,而安慰剂组为1.66,该药使患者认知下降速度减缓了27%,这也被认为是,降低β淀粉样蛋白可改善患者认知水平的有力佐证。该药能否获批,2023年1月6日,FDA将会给出最后的答案。

尽管前有阿杜那单抗获批而不受临床认可失败的案例,后有仑卡奈单抗容易导致脑出血的质疑,但是这一次,我们距离控制老年痴呆症真正近了一步。

第二个领域是肿瘤疫苗,肿瘤疫苗的原理,就是激发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力”,刺激它们对肿瘤细胞大开杀戒。

肿瘤疫苗有预防和治疗两种。目前能够预防肿瘤的,只有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治疗疫苗虽然研究者很多,但是自从2010年有一款产品获批,结果疗效不如预期以来,就一直低迷。直到新冠疫情中,mRNA疫苗表现亮眼,才重燃信心。

2022年12月13日,Moderna在研的mRNA-4157联合可瑞达(俗称K药,默沙东的PD-1抑制剂)开展的黑色素瘤术后防复发的辅助治疗2b期临床试验达到终点,将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4%。按照Moderna的计划,2023年mRNA-4157的三期试验,将覆盖更多癌种。

而他们的老对手BioNtech曾宣称2030年将推出mRNA肿瘤疫苗,同时会将mRNA技术推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

此外,全球出现了第四例艾滋病治愈病例;碱基编辑器疗法,一针预防心脏病的在研药物;号称可以100%缓解肿瘤病情的NK细胞疗法等,都在给患者和医疗发展带来希望。

AI制药表现依然亮眼

虽然创新药的市场表现令人失望,但是帮助提高新药研发效率的新技术,却备受投资者青睐,不断掀起新的投资热潮。

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摘取高挂枝头的果实。2022年延续了上一年的走势,AI制药仍然是表现最亮眼的领域。

硬盘的产量

2022年7月份,DeepMind公司在官网宣布,他们与欧洲信息研究所合作,通过AlphaFord2已经成功预测了2亿种蛋白质结构,并全部开源。据AI制药从业者证实,这已彻底改写了生物学,也标志着全新的数字生物时代来临。

AI技术正在快速融入生命科学研究,并打破常规研究方法遇到的瓶颈。

比如,在神经类疾病领域,2022年3月,AI与机器人自动化细胞培养平台合作,发现了帕金森病的隐藏特征,AI成功识别了患者的细胞,这是其他设备无法观察到的。这也成为帕金森患者新的细胞标志,是新有效药物发现的基础。

中国AI制药公司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实验室也已亮相,有数百台规模的机器人集群,是AI 超级大脑的超级双手,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完成实验并为算法收集高精度数据。

中国的百图生科等造药新势力,也在试图通过大模型、“免疫机器人”等来重塑人类免疫系统,开拓新药研发的疆界。

2022年下半年,美国参议院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现代化法案,推动减少临床前试验中动物的应用,而转用更加现代的方法替代。

动物与人体内环境毕竟不同,即便是基因编辑过的动物,也很难复刻人体疾病环境,因此,很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很好,但是在人体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也是新药研发失败率高的原因之一。而且因为扎堆研发疫苗等原因,最近几年,食蟹猴等实验动物出现紧缺,且价格越来越高,也增加了研究的成本。

类器官,一种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三维培养后形成的,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可以在结构和功能上模拟人体器官,就成为较为热门的替代方案。

尽管这一方案推行有其难点,实验动物短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类器官还是被中外监管部门所接受。第三方研究机构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在一份行业报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类器官市场规模5亿美元,2021年到2026年,全球类器官市场规模将保持18%以上的增速。

iphone8面部识别失效

尽管新技术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创新药研发,仍然还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AI、芯片、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加入,将给新药研发突破瓶颈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行业迭代升级:泡沫已破碎、新技术萌芽

创新药的前景是好的,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这个冬天还很漫长。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第一批回国的生物医药创业者,带回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好的项目,也确实实现了当初解决中国人吃不起药的难题。

中国的“metoo”新药(有自主知识产权,其药效与同类的突破性药物相当),生物类似药(生物药中的“仿制药”)不仅成了很多“天价药”的平替,也直接把进口药的价格打了下来。

比如“免疫之王”PD-1,国产药全年费用可以低至2万多元,进口的默沙东的K药年费用也是低至14万元,这个价格相比美国刚上市时的百万美元,也只是零头了。

然而因为国内支付体系难以支撑,同质化和缺乏突破性等,也令这些药品难以到美国的大市场去赚取更多利润,未来的前途很难打开,都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难题。属于小分子的各种“替尼”和PD-1、PD-L1单抗的时代正在落幕。

一个属于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可以批量生产或不只对血液瘤有效的异体CAR-T、CAR-NK,最热的基因疗法,小核酸类药物等产业正在崛起,与之呼应的下一代创新药企,正在走向台前。

可以看到,曾经备受资本热捧的、做跟随式研究的创新药企,正在资本寒冬中变卖工厂、开发新业务等勉强生存和发展。

而中国ADC成了跨国药企的“香饽饽”,石药集团巨石生物制药、科伦博泰、天境药业、荣昌药业等,都有总金额数十亿美元甚至近百亿美元的“license-out”项目。

在另一个赛道,双抗类药物势头正好。前不久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康方生物凭借第二代双抗PD-1/VEGF双抗,拿到了50亿美元海外授权交易。据西南证券研报数据,2021年全球双抗市场40亿美元,这一数值在几年后可以翻到807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美国和中国新药审评审批门槛的提高,中国创新药想靠me-too药打开国际市场的“窗口期”提前关闭了。在香港“18A”(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允许部分尚未有盈利创新企业上市)政策刺激下形成的,以“海归科学家+热门研发管线+风险投资/许可买入”模式为主打的套利模式,迅速破产。

新一代创新药企,必须拿出真本事,老老实实研发、本本分分创新,中国创新药才可能有明天。

事实上,医药行业内的专业投资人、恒瑞制药等传统制药企业、西湖大学等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寻找新的潜在的能够满足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产品,摘取高悬树梢的果实。

同时,差异化的CAR-T、基因疗法、ADC药物、环状RNA、代表未来新药研发方向的蛋白降解药物等已经浮出地平线,将成为照亮中国创新药的希望。

生物制药竞争新格局

不过,中国想要全力发展新一代的创新药,也并非易事。全球化正在退潮,在生物医药领域,各国都想将这份力量掌握在自己手里,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研发上已经颇有实力,但是生产基地普遍在海外的美国。

免税店iPhone13价格

这一方面将中国刚刚起步的生物医药产业,推到了缺少支撑和养分来源的边缘;另一方面也正在激发中国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

2022年9月12日,美国拜登政府签署行政法令,其中有多条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倡议,号召生物制造业回流美国,要加强美国本土产业基础,培养专业的生物技术人才,保障生物安全。此后,又宣布投入20亿美元加强生物医药研发投入。

消息一出,中国的CRO(合同定制研发机构,指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龙头企业,一贯做新药研发“卖水人”,80%以上收入来自境外合作的药明康德先大跌了一波,累计蒸发了上千亿市值。

从实力上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与美国相差甚远,对美国还谈不上威胁。而且,按照长期以来生物医药产业内部形成的逻辑中,中国发展最好的仍然是原料药生产和生物医药外包业务。

这与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互补——美国企业负责研发并掌握主要知识产权,研发过程中部分工作和生产通过合同外包的方式,交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新西兰等地,都是热门的生物制药投资建厂目的地,中国也逐渐成长为重要的角色。

而从源头上说,生物药开放的格局也在生变。

过去几十年,美国和欧洲都是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的引领者。最近十年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抗体药物为例,日本和中国都在快速进步。

生物科技公司Umabs联合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研究者,借助Umabs DB全球抗体数据库盘点发现,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球累计获批的162个抗体新药中,美国批准了122个,欧洲114个,日本和中国,分别是83个和73个。到2021年,中国本土药企研发并获批的新药有18个。

而中国扎堆获批的PD-1等抗体药物,也逐渐成为富余的产能,可以为全球提供更多优质的代工业务;同时中国高校扩招、硕士、博士激增,以及相对更低的薪酬水平,都形成了诱人的“工程师红利”。

可以说,中美产业界的互惠互利,给双方都带来发展的机遇。

拜登政府收回生物医药供应链,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和愿景,是对谁都不利的决定。

与之形成呼应,在发布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中国也开始明显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力。

2022年11月初,施一公的学生颜宁宣布全职回国,她将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职责是“协助深圳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等若干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

前不久召开的“第八届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暨2022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周”活动现场,深圳市透露出鼓励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磅计划——2023年,深圳将重点建设30多个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重大项目,投资总额共计300多亿元。

这还只是深圳,上海张江、北京昌平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都相继公布计划,接下来的投入都在百亿元以上,一切蓄势待发。

第三方研究机构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收入约1.39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到1.7万亿美元。

新的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角逐下,下一个十年这个领域又将是怎样的格局?


返回网站首页

本文评论
明年起,谷歌 Chrome 浏览器将提前一周向小部分用户推送新版本「chrome消息推送功能」
  12 月 22 日消息,从 2023 年 2 月开始,谷歌 Chrome 浏览器将略微改变其发布周期,推出新的“早期稳定版”,先向一小部分用户推送,目的是在向所有用户推送前将揪出重大 Bug。...
日期:12-23
斯坦福HAI发布最新白皮书 关于美国AI国家战略进展
自年美国提出「政府中的AI法案」,大力推进政府部门作为AI技术的最大动力以来,已经过去了两年。现在情况如何?斯坦福HAI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白皮书进行了一次复盘总结:进展甚微。最...
日期:01-01
2022年中秋,为啥“十五的月亮十五圆”?_2022年元宵节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全家团聚在一起,品尝节日美食,共赏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幸福满满,其乐融融。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每逢中秋,赏月是久谈不衰的...
日期:09-11
立讯精密什么时候成为苹果供应商_离不开苹果的立讯精密未来在哪里?
目前的立讯精密已离不开苹果,对立讯精密而言,苹果的硬件产品既是基本盘,也是增量空间。近期,苹果官宣将于北京时间9月8日凌晨一点举办秋季新品发布会。随着苹果新机发布的日期临...
日期:09-04
中国首富钟睒睒的57条商业思考「钟睒睒始终稳坐中国首富之位」
浙江文联的家属院里,走出过两位首富。一位是阿里的马云,另一位是农夫山泉的钟睒睒。如今马云已经神隐,而钟睒睒却因近期富豪榜的公布,再次走到聚光灯下。11月8日,《2022胡润百富...
日期:11-16
比亚迪订8艘滚装船,能成“海上印钞机”吗?
日前,比亚迪将打造自己的“舰队”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称,比亚迪将订购最多8艘7700 CEU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汽车运输船(PCTC),以应对海外快速扩张带来的运输需求。这笔订单的船舶价...
日期:10-14
苹果A系列芯片,辉煌不再?「苹果a系列芯片发展史」
半导体行业观察,作者:杜芹从手机A系列芯片到手表S系列/W系列芯片、耳机芯片H系列以及电脑M系列芯片,苹果给广大用户创造了一个个惊喜。作为该公司自研定制芯片最成功之一的手机...
日期:09-18
脑机接口 猴子_猴子能用脑机接口打字了?这是要搞出猩球崛起?
前段时间,马斯克手底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召开了一场直播。现场演示中,我们看到一个脑部植入“ 无线装置 N1 ”的猴子,在键盘上轻松敲出了“ Can i please have snacks...
日期:12-14
杀进BBA老家却只租不卖,蔚来葫芦里卖什么药?
继 2021 年 5 月进驻挪威后,蔚来汽车在欧洲市场再下四城。10 月 8 日凌晨,蔚来在柏林举行了NIO Berlin 蔚来欧洲发布会,宣布将在德国、荷兰、丹麦和瑞典四个国家建立由产品和服...
日期:10-10
新冠真就是流感而已么?我问了四个阳了的朋友…_新冠会变成流感吗
这段时间,各地新冠感染人数都在暴增,大家出门记得戴口罩呀。这几天,咱编辑部也充满了风雨欲来的危机感,不过,办公室刚出现病例,咱们就迅速进行了一个居家办公,所以目前情况还不错。...
日期:12-16
红米和联想哪个好_性价比不输红米的联想 是该在生态上好好下功夫了
如果我问你在如今做智能手机的几家厂商当中,生态做的最好的厂商是谁,差友们脑海中首先会想到哪个品牌,是小米、华为还是苹果?这三家应该是目前公认的,软硬件生态做得不错的手机厂...
日期:12-27
微博开启评论_微博将上线个人主页展示公开评论功能
  8月22日消息,今天,微博管理员发文,为了鼓励用户更友好地参与内容创作和互动,微博将在近日上线个人主页展示公开评论的功能。  据介绍,该功能上线后,用户在媒体账号和政府账...
日期:08-24
李易峰塌房后,虚拟偶像会是最好的替代品吗?
原标题:李易峰塌房后 才明白为什么想当嘉然小姐的狗谷歌芯片设计阿里 轮岗吃瓜群众又一次被「大瓜」砸中。一线娱乐明星李易峰丑闻曝光,已被依法行政拘留。更有「消息灵通」者...
日期:09-20
双11还会有活动吗_双11第14年了,电商购物节还“灵”吗?
记者 | 李叙瑾编辑 | 倪 妮11月12日凌晨,今年的双11正式收官。从2009年诞生至今,双11战报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各大电商平台的交易总额GMV,但这个数字在今年消失了。天猫、京东和抖...
日期:11-25
董宇辉之外 那些正在学习带货的教培老师们
接受“双减”带来的身份和生活变化,对于从前处在上升行业光环内的主讲老师、培训班创始人来说,可能需要比一年更久的时间。记者 | 任思远编辑 | 王姗姗01“扬子江心断缆崩舟。...
日期:09-30
新能源车的下半场:“国补”之后,谁将裸泳?
撰文|张宇编辑|杨博丞题图 | IC Photo苹果手表劳力士联名刚刚进入12月,新能源车企便纷纷迫不及待地公布11月交付数据。根据中汽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
日期:12-17
蔚来、比亚迪反攻BBA老家_蔚来撞上比亚迪
文 | 蓝媒汇助力5G新基建“欢迎来到蔚来柏林(NIO Berlin)!”10月7日晚,柏林藤普杜音乐厅的舞台上,蔚来创始人李斌对着现场几百位欧洲老外说出这句开场白。这场发布会是介绍蔚来在...
日期:10-21
中国人造混动 就该压着日系打「为什么只有日本做混动」
出品|虎嗅汽车组作者|李文博编辑|周到头图|视频截图“油车时代丢掉的阵地,要在电车时代夺回来。”5 年前,许多中国品牌车企都说过类似的豪言壮语。如今,他们总算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在...
日期:11-24
18亿买入100万卖出,中国民营宽带之王是怎么落幕的?
机友们用的哪家宽带,有还在用长城宽带的苦主吗?在中国宽带界,流传一个段子,如果你不想让小孩沉迷网游,但又不得不在家装宽带,那么最好选择长城宽带。提起它,想必很多80、90后都不陌...
日期:10-09
诺奖得主“师弟”金力院士:人类遗传学难道不该拿奖吗?「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家」
原标题:诺奖解读|金力院士:人类遗传学难道不该拿奖吗?·斯万特·帕博做的事情有多不容易,它就是一个冷门,即便是在遗传学里,都是个冷门。冷门到什么程度呢?他做的东西一般是拿不到经...
日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