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评论

AI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冰与火之歌「主流工业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2-10-09 02:04:22  来源:互联网     背景:

车间空无一人,流水线正常运转,由AI驱动的机器人包揽整条产线。这是“工业4.0”蓝图下的一个微缩景观,是现实,或者说正在成为的现实。

自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AI工业机器人市场后,国内对于AI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认知从观望变为共识,并在近两年被推上高潮。

浪潮迭起的时候,也是泡沫最大的时候。于是,矛盾的现象产生了:

一边,刚性需求增多,市场持续扩容,新的入局者不断涌入,产品供不应求以至于厂商近期纷纷提价。

另一边,国内AI工业机器人公司持续亏损,国内市场尚未主导,国际市场难以突破。

当下国内AI工业机器人赛道,正处冰火两重天这一矛盾的中间态。

火之歌:顺势而为,野心勃勃

生产力是制造业的灵魂,制造业是国力比拼的根基。

荣耀笔记本 MagicBook X 15

人口红利退潮,制造业需求不减,工业生产最关键的任务指向重构生产力,安全、稳定、灵活、柔性的机器人成为破解难题的胜负手。

全球AI工业机器人市场,一直以来被海外巨头把持,尤以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四大家族”为代表。

中国AI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时间落后至少二十年,但在知耻而后勇的奋进中,从仰望者走向同行者,甚至摇落一子,将”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机器人变成自己的全资子公司,而后者是德国工业4.0的象征。

中国AI工业机器人已连续九年销量居世界首位。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s)公布的一组数据则更为直观,2021年中国AI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24.33万台,同比增长44%,组装了全球一半的AI工业机器人。

中国AI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到今天为止,应用范围已覆盖国民经济 60 个行业大类、168 个行业中类,产量对比2015年更是增长了十倍。

机器人产业园区、机器人企业急剧增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AI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11.4万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超4.6万家,增速达到72.97%。

资本大量涌入,去年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融资130起,其中过亿元融资54起,全年融资总额共计超232亿元,同比增长47%。

资本的看好,又直接推动了整个产业链走向高估值,成立不久即拿到多轮融资的“幸运儿”不在少数。

研发投入上,AI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在31家产业链上市公司中,近六成的研发支出实现同比增长。

AI工业机器人领域,国外厂商是先行者,在主流市场如光伏、锂电、电子等行业根基深厚。

作为后来者,研发方面本土机器人企业也在逐步成长,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研发都取得了进展。部分细分领域已走到行业前列,而在光伏、锂电池等主流赛道,也在许多招标项目中敢与国际一二线品牌互争高下,如像埃斯顿、埃夫特等。

AI工业机器人制造方面,除了形成了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国产四小龙」:新松、埃斯顿、埃夫特、广州数控四家企业。也涌现出珞石机器人、李群自动化、极智嘉、海柔创新、节卡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的AI工业机器人创业企业,他们从本体制造到系统集成,相互比拼软硬件能力。

行业高景气之下,大量创业公司选择细分产品或应用切入,部分选择方向够大,足够领先的企业也接连脱颖而出。

中国AI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是一首旋律高昂的“火之歌“:逆势崛起、野蛮生长、野心勃勃。

冰之叹:大而不强,国产替代为时尚早

要想攀登金字塔,就只能从底部慢慢走上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就像一株芽儿的生长,总免不了旁逸斜出的部分。国内AI工业机器人不断融资的喜报中,也掺杂着诸多矛盾。

一边,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刀具制造、缝制、电子产品装配等细分场景的制造业客户,找不到合适的产品、方案和供应商;一边是国产AI工业机器人厂商在新老玩家扎推的汽车等行业,焊接、搬运、上下料等场景红海鏖战,在高成本、低毛利的困境中奋力挣扎。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红火的赛道中还燃着部分“虚火”。

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成长的确迅速,但“高端产业低端化”、“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这两个已不再新鲜的现象,仍旧像两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国内厂商的肩上。

技术难度大的高端制造领域,国外厂商依旧牢牢把控着话语权。

以AI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为例,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的成本约占整机成本的70%,然而其核心技术、相关专利等基本由四大家族垄断,尤其是控制器,四大家族在中国控制器市场的份额超过80%。

可以说,国产AI工业机器人企业追赶的成果,更多体现在速度、数量上,而非质量上。

纵观国内产业链,人头攒动之处,是技术壁垒最低的下游集成类公司,根据MIR DATABANK统计的1092家集成商样本数据,本土集成商占比达95%以上。

以广东东莞为例,该地区从事与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超200家,但大多数或购买国外设备集成,或采购国外核心零部件组装,有知识产权的不到1/3。

除此以外,国内集成商还具有规模小、竞争分散的特点。

除了汽车焊接集成领域存在营收规模超3亿元的企业,营收超1亿元的企业不足百家,大部分更是徘徊在3000万元以下。

至于含金量更高的上游核心部件与本体制造公司,不仅为数较少,且核心壁垒有待加强。

原材料成本上涨、供货周期延长、人力和物流成本上升背景下,行业供需失衡也正在发生:市场侧,非标复用率低、资源分散,企业使用成本普遍偏高;供给侧,本体厂商、系统集成商均苦于研发成本高、进口替代难度大,量产难度大。

产业链不同环节也出现了分化明显:上游核心零部件喜忧参半、中游本体利润普遍下滑、下游系统集成商大部分增收不增利。

回首我们的发展历程,小到元器件,大到行业应用场景,都是通过模仿得来的,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并不多。

当下,国内厂商虽已在机器人核心部件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研发上取得了“点”的突破,但在性能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尚需一段时日追赶。

有业内专家公开表示,许多企业宁可冒着维护麻烦的危险买二手进口产品,也不愿使用本土品牌。

国内厂商想要获得本土客户的青睐,只有在性能上与四大家族产品相似,同时极力压缩价格,才能被勉强加入企业的斟酌名单中。

国内厂商“吐血蚕食”,持续亏损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地方不合理的扶持政策,也诱发出了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

本土企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会直接削弱用户对自主机器人的信心,因此,尽管“国产替代”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大部分客户宁愿冒着后期维修难的风险,也要选择国外品牌。

阿童木机器人总经理宋涛认为,“行业喊了很多年的口号,而疫情之后才正式进入了大竞争时代。目前大多数国产机器人品牌的发展策略都是类似的,就是通过规模优势带动成本结构优势,同时在竞争层面上面临近乎肉搏的厮杀。”

汽车、3C等领域,国外巨头扎根已久,在产品稳定性、工艺包适配性、客户关系稳定性上,新选手都难以与之抗衡。

受困于激烈的价格战,不愿继续内耗的企业,将目光从焊接、搬运、拆码垛等成熟应用场景,也即从国外厂商的优势地盘转移到薄弱的细分场景,期待通过做深做透,实现边缘突破。

这一做法,在部分技术技术强、肯吃苦、资金足的企业,的确卓有成效。

如在缝制、柔性协作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国产品牌已经走在行业前列,但类似的突围毕竟是少数。

并且我们知道,目光聚焦处总是那些更大的赛道,中国的AI工业机器人想要得到真正的崛起,在汽车制造、电子等主流赛道上实现国产替代是一条必经之路。

如何由数量、速度型转变为质量、内涵型,是当前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

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上马的现象,已经引起工信部的注意,正在制定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

冰火交织的背后

市场混沌,机会遍地,欲望蔓延,同时不确定性也急剧增加,形态各异的欢喜、悲伤、期待、遗憾,构成了AI工业机器人领域冰火交织的图景。

从长远来看,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价值毋庸置疑,大机构、大资本旗帜鲜明率先入主,小机构、小资本闻风而动,都无可厚非。

供需和资本的局部过热,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而言,是正常现象,从好的角度来讲,过热也意味着更多资源,有利于行业发展。

但需要警惕的是,当泡沫持续放大超过理性值,就会给AI工业机器人行业带来危害。

当前,国内机器人需求每年以超4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为什么缺少一流的机器人品牌?

AI工业机器人领域冷热差异最明显的一处,就是相较于市场的拥挤,核心技术圈稍显冷清。

机器人 工业

平心而论,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依旧把持在国外厂商手中,国内厂商虽已逐渐进入光伏、锂电等能源行业,及电子行业等主流市场,但仍在切入制造流程的工艺中。

作为后来者,从细分市场切入,是国内企业常见的商业选择,主导市场边缘化是“曲线救国”,但同时也意味着在主流市场的“正面硬刚”尚需耐心。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耐得住寂寞,有长期“坐冷板凳”的自觉。

AI工业机器人迭代周期十分漫长,一个成熟的产品甚至需要花费数年耐心打磨,再加上期间技术转化、市场需求变化、时间等因素的叠加,不确定性风险极大。

部分运气不佳者,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被缺少真材实料的企业以互联网“贴钱”的打法挤出市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卖概念的公司融到了钱,有产品、有收入的公司,自然更少不了资本的青睐,各方“合力”之下,行业泡沫被迅速推高。

行业的高估值带来一种“诡异”的错位,即高估值往往携带着高成长的隐形要求,但AI工业机器人的行业特性决定其并非高成长行业。

因此,当企业不能达到与其估值相对应的成长速度,而融资又突破理性临界值时,就会为日后的资本大撤退埋下伏笔。

资本利用效率低,行业延迟步入稳定期,类似揠苗助长式的“进步”,在众多行业都有过轻重不同的体现。

好消息是,今年以来,不少业内人士都表达了AI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趋于谨慎的看法。

珞石机器人CTO韩峰涛认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经历了两轮洗牌。

第一次轮牌发生在2017-2018年,将2014-2015年最早成立了一批公司清洗了一遍;第二轮牌则发生在近两年。

从融资角度来看,韩峰涛认为,行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头部企业基本都已走到B轮之后,作为一个资金、人才、技术密集的行业,此时投资小公司的风险极大。

其看法代表了当下的投资趋势,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走过早期投资阶段,资本开始青睐具备技术实力,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司。

资源整合能力差、行业理解不深、资金规模处于劣势的系统集成商,以及技术能力名不副实,交付能力不足的企业,在市场的考验中陆续倒下。“现在基本能叫上名字的国产机器人公司,都已初具规模,并在各自领域积攒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与机器人相配套的视觉、力觉、应用类垂直公司的出现,也在侧面印证行业的理性趋势。因为当机器人不具备上述能力时,其垂直行业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市场的降温逐渐传导至一级市场,使估值回归合理,仍需一两年的时间。

机构出手不再像去那样激进,于企业而言,马太效应将加剧,更多资源将流向头部企业,腰部及以下企业更加艰难。

至于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是,因疫情和国际因素导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短缺问题,造成很多工厂交货周期被迫延长1-3倍,而新增产能大部分还处于建设阶段,订单持续增长下,AI工业机器人已在国内供不应求。

“机器换人”是制造业转型的现实逻辑,没有机器人,制造业很难再进步。

资本催不熟工业机器人

当下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火热,多半是由资本催熟的。

然而,AI工业机器人赛道建设周期长,不适用互联网短平快的投资模式,秉持互联网思维,光靠砸钱,是砸不出头部企业的。

谷歌在机器人领域付出多年,经历了先收购后收缩的过程。

2013年,谷歌开启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收购,短短半年时间,就将7家机器人初创公司纳入麾下。

当时的谷歌一手好牌:“Android之父”安迪·鲁宾,类人机器人专家罗森博格,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动力,日本双足机器人Schaft,研发工业机械臂的Bot&Dolly等。

媒体不无夸张地描述道“或许要不了几年,就可以看到谷歌机器人开着谷歌汽车给用户送货的场面。”

但接下来的五年,高管出走,项目数次解散重组,王牌公司各自卖身,当初花30亿美元收购的波士顿动力被以1.65亿美元的价格贱卖给软银,Schaft因无人接盘更是被直接关闭。

2021年,谷歌成立 Intrinsic 独立子公司,剑指AI工业机器人,将突破口转向了自身擅长的软件工具开发。

谷歌对硬件探索的心灰意冷,说明机器人领域诚然是一个资本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但有钱有资源并不一定能砸出头部企业,这一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第一道门槛,复杂的工业know-how。

先前,麦岩智能CEO李宇浩曾对掘金志吐槽李宇浩:工程师、多家上市企业高管和努力「犯错」的机器人「西西弗斯」 | 雷峰网“机器人行业太难了x3,仅次于汽车,是世界上第二难的东西。”

制造业细分领域众多,场景和需求比较分散,中国工业门类齐全,每类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业Know-How和行业知识,很难在不同行业间实现迁移。

如果没有对制造业的深刻理解,何谈产线升级改造?

第二道门槛,复杂的客户需求。

技术产品的成熟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反复迭代,摸索需求、提升行业认知、打磨产品需要时间积累,需要亲自跑现场、跟客户,以及必要时在一线工厂和工人们一起工作。

成立于2014年的珞石机器人,是最早一批进入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即便如此,其CTO韩峰涛也直言自己在最近一两年才慢慢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

即使在单一赛道,客户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以细分场景刀具制造为例,客户不仅要磨好一把刀,还要磨好几种类型的刀,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更新认知,配备自动换产的能力。

除了更具规模的大中型市场,中国工业的主体是大量小规模、多行业门类的长尾市场。这类企业承接新技术能力较差,需求更是五花八门,AI工业机器人若想谋得纵深发展,必然要服务好这些企业。

第三道门槛,复杂的产业链。

从技术到商业,越是新的先进技术,产业链条越长。

上游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涉及关键零部件、逻辑设计、控制算法、环境配置等;下游集成商则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自动化配套设备集成,以及提供解决方案。

现有相关技术的配合,与市场需求的匹配,靠交学费、踩坑积累出来的行业经验,就足以淘汰部分企业,而活下来的公司,也需要靠海量融资续命。

整个积累过程,往往长达数年。入场早的优势在AI工业机器人领域只会日益凸显,韩峰涛坦言“如果现在一家新的公司要入局AI工业机器人,难度很大,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成长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结语

越是混沌的市场,越需要“量”,越是清晰的市场,越需要“质”。

AI工业机器人市场诚然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其增长何时能给巨额投资以回报,暂时难以解答。

好的一面,行业正在告别过去粗犷式的扩张和爆发,慢慢回归理性和价值创造。

在这一共识下,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成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来看,具备核心技术,找准核心价值,并不断拓展下游市场应用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行业的冷热交织只要控制在理性限度内,整体而言利大于弊。


返回网站首页

本文评论
一年只卖28万台 消费级AR都在等苹果「苹果ar技术」
原标题:一年只卖28万台,消费级AR都在等苹果 | 焦点分析作者 | 袁斯来编辑 | 苏建勋当资本宠儿、AR 厂商“Nreal”8月23号发布国内首款新品AR眼镜时,意外引发了一场行业公关暗战...
日期:08-26
马斯克为什么要删推特_马斯克:要么放下傲慢 要么放下推特
执掌推特最令马斯克感到兴奋的可能并不是使推特盈利,而是能够按照他自己对言论自由的定义重塑言论秩序。但是,显然用户和广告商对推特的信心,比马斯克的面子更重要。在收购推特...
日期:12-22
厂妹是干嘛的_看“厂妹”直播 4亿打工人的求职新方式
文|沈嵩男编辑|斯问短视频、直播电商,开始生长出预料之外的业态——线上蓝领招聘。线上投简历、面试,包办入职。对于白领群体,求职似乎天然是一件“线上化”的事。但对蓝领群体而...
日期:10-02
3D打印市场动荡 Xerox的Elem增材部门裁员
随着更大的经济体陷入困境,增材制造 (AM) 行业已经出现许多公司裁员的现象。这包括Desktop Metal、Fast Radius、Nexa3D等公司。复印机先驱xerox曾收购AM部分市场来重振其业...
日期:10-09
“中国SaaS赴美第一股”暴跌之谜「美国saas巨头」
作者 | 归去来编辑 | 唐飞今年以来,曾在美国资本市场名噪一时的“XX第一股”们,似乎正在集体逼近退市红线。“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分别在今年5月和6月初两次收到纳斯达克...
日期:09-17
35个月超过瑞幸,这家咖啡有股“韭菜味儿”「瑞幸咖啡大涨」
今年的咖啡赛道格外热闹,前有老品牌跨界联名,后有新品牌不断诞生。最近,T97咖啡直播间里的大嘴妹靠着喊麦成为带货界新晋红人。比大嘴妹更出圈的是该品牌的老板李潇,他曾扬言T97...
日期:11-03
直接改基因,真能永久预防心脏病吗?_心脏基因突变能治好吗
作者 | 陈广晶编辑 | 陈伊凡头图 | 视觉中国人类想一劳永逸“铲除”致命疾病的尝试又受挫了。就在前不久,号称可以“一针永久预防心脏病”的基因编辑药物VERVE-101,在启动临床...
日期:11-27
芯片制裁华为_谈谈芯片制裁
作者:曾航这几天因为美国新一轮对中国的科技制裁,导致A股半导体和科技板块出现暴跌,一时间各种消息满天飞,产业界人心惶惶。这次的制裁和打击力度是空前的,已经有很多文章展开分...
日期:10-17
苹果暴跌74%_iPhone 14暴跌 苹果错误估计了用户对“改变”的重视
原标题:iPhone 14暴跌,苹果错误的估计了用户对于“改变”的重视程度iPhone 14的普通版,可能今年存在感最低的苹果手机。近日,有报道称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 (以下简称 iPhon...
日期:10-26
美扩大对华芯片及设备出口管制,影响几何?_美国对华芯片封锁扰乱全球供应链
当地时间10月7日消息,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宣布扩大对中国芯片及设备出口限制,主要目标是限制中国先进计算芯片、开发和维护超级计算机以及制造先进半导体的能力。那么这...
日期:10-10
5G芯片新战场 高通与联发科盯上了你的车「联发科5G芯片」
近日,一则消息的传出再次引起了大家对联发科的关注,作为全球数得上名字的半导体企业,联发科在最近半年时间确实有些低调,就在大家猜测联发科是否在酝酿新的手机旗舰芯片时,台湾工...
日期:10-01
马斯克440亿美元买了个新身份股票_马斯克440亿美元买了个新身份
一场不停反转的“硅谷闹剧”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北京时间10月28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称,特斯拉CEO马斯克已完成以440亿美元将推特私有化的交易。美国当地时间10月28日上午,马斯...
日期:10-30
你的手机能有超爽的振动体验 多亏了这个默默努力的国产厂商「震动效果好的手机」
随着现在智能手机的配置越来越好,人们对于手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除了处理器、屏幕和相机等主要配置之外,像是振动马达、扬声器等这种以往不太引人注意的配置,也逐渐被...
日期:08-29
早该把B站打回原形了「b站现状原视频」
作者|黄青春当 B 站游戏业务“换血”的内部信在社交平台不胫而走时,人们不会想到陈睿再次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回归一线;人们更想不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 B 站如何一步步沦为...
日期:11-26
马斯克今天在推特说什么_马斯克把推特玩坏了就丢?真刺激
10 月 26 日,在长达半年的拉扯后,马斯克用 440 亿美元拿下推特,并且搬了个洗手池进入了推特总部,无限风光地宣告自己成为了推特的统治者。然而,还不到 2 个月,他就想撂担子跑路了...
日期:12-26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炸弹” 或再造“蔚小理”_特斯拉类人机器人
图源:特斯拉3至5年后,数百万台人形机器人从特斯拉工厂下线,以低至2万美元的价格送往千家万户。“比汽车更便宜!”这是马斯克为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画下的蓝图,震动了机器人...
日期:10-16
对消费的控制权 终于回到年轻人自己手中「消费欲的理性控制」
你知道“早C晚A加B”吗?如果知道,那么你大概率是一名消费方面很注重论据的“成分党”。近两年,护肤消费市场正刮起一股凶猛的“成分护肤”浪潮,消费者更加愿意亲自下场研究美妆...
日期:10-18
官翻机是个好生意 但只有苹果做出了知名度_iphone官翻机好吗
前阵子,苹果发布了iPad10。对这样一款非常有争议性的产品,雷科技编辑部的小伙伴们自然毫不客气,纷纷开炮吐槽。在一番讨论后,我们都得出了它不是很值得买的结论。而且,还有人在苹...
日期:11-02
小米新推出“小米耳机”App:耳机设置终于脱离小爱同学「设置小米耳机的app」
  一直以来,小米旗下TWS耳机都因为必须依赖小爱同学进行固件升级、设置调整而备受诟病。法拉第未来FF91上市  近日,小米在应用商店上架了新的官方App“小米耳机”,让耳机的...
日期:08-13
存储芯片价格大跌_存储芯片价格持续下跌 服务器市场或成增长动能
2022年以来,存储芯片市场下行趋势愈发明显。多位终端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PC等消费端产品中存储芯片价格下滑幅度很大,当前下跌趋势还在继续。alpd激光厅和4k激光...
日期: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