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据媒体报道,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连发三条朋友圈怒怼抖音AI,认为它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对所有和它交互的人做局,让每一个人符合它设计的局。“但是它做的局不是为了我们好,而是为了赚钱控制人的意识。”陈伟星称,他曾为抖音投资了1000万美金,希望它能反思如何用AI来爱人类,而不是为钱操纵人类。
同日,九派财经采访抖音方面,询问如何回应此事,未获有效回复。
陈伟星谴责的抖音AI是一种算法推荐技术(以下简称为“算法推荐”)。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
简而言之,算法推荐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用户能看到什么。
事实上,关于平台算法推荐的讨论长期存在,与其相伴相生的另一个现象是信息茧房。2023年9月,一位网友发文称,第一次这么直观地面对信息茧房,“你只能看见程序想让你看见的……太吓人了”。该网友发现,同一个视频,自己和妻子看到的评论内容截然不同。另一位网友质疑道:“这会在无形中影响人的判断吧。”
不论是“吓人”还是“影响人的判断”,算法推荐在各个互联网平台普遍存在。一方面它为用户推荐兴趣内容,另一方面也成为平台长期获利的工具。
“当下即使用户反映强烈,但内容平台已经不再如过去报刊、杂志那样做信息分类而是算法分发,信息茧房的破壁事实上遥遥无期。”互联网产业分析师张书乐说。
奔腾g4560配gtx1050
图为抖音隐私政策部分内容。
【1】算法推荐,平台的生存关键
虎牙天命杯决赛排名
“算法推荐一直是字节跳动成功崛起的关键,也是构建信息茧房而被广泛诟病的一点。”张书乐告诉九派财经,这种算法推荐正在向整个互联网内容平台覆盖,成为一种高效黏住用户和绑定更多用户时间的方式,即用户感兴趣过的领域重点推荐,确保用户持续感兴趣,而不会关注其他领域形成跨界和认知破壁。
2023年12月,一则小红书前算法工程师Nick的访谈内容引发广泛讨论。在访谈中,Nick讲述了算法推荐是如何利用创作者对流量的向往,促使其不断产出新的内容,又是如何层层递进、制造用户的容貌焦虑、金钱焦虑,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打开APP,学习着“期待”的生活方式。
Nick形容,推荐算法的机制就像是给不同的人吃不同的药,然后观察“药效”,用户各异的行为就是平台需要获取的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来优化算法,让更多的用户留下来并点击广告,进而使平台获利。
获利形式也很显而易见:有推广需求的博主们花钱购买平台推荐量,即抖音的“Dou+”或小红书的“薯条”。
张书乐告诉记者,小红书和抖音的区别在于,小红书的交互性非常强,属于社区生态下的内容分发,抖音则是单向传输,受众更多只是简单互动。在他看来,算法上,抖音会更偏重于信息茧房,小红书则偏向于倡导热议。
【2】“黑盒”过多,呼吁算法开源
一个把控了流量走向的平台,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算法推荐比重越来越大,用户和创作者的担忧成为必然,而这种担忧来源于未知。
清华大学博士、人工智能专家林会杰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都是闭源的,在用什么算法、有什么逻辑、用什么信息,只能依靠研发人员去测试。他用“黑盒”来形容这种不透明的机制——“对用户来讲是黑盒,对入驻的创作者来讲也是黑盒。”
但平台在决定用户能看到什么的过程中,有极大的话语权。
“在平台发布的内容都是平台自己来审核,什么样的内容能得到更多的曝光也是平台自己的流量去控制,这其中缺乏有力的第三方约束和制衡。”林会杰透露,实际测试下来发现,花钱买广告、买流量,才能够去获得一个更好的推荐,而不是说做的内容质量更好。
事实上,对算法推荐的规则公开、价值导向、科技伦理等方面的监管,《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早有所涉及。
例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点赞、评论、转发,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应当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
“技术永远都在不断地迭代和演进,关键是怎么去用这个技术。”从客观角度来说,林会杰希望有一个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渠道,鼓励平台推荐算法开源,对平台行为作一定约束,让推荐算法以更多优质内容为导向,而不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
九派财经记者 黄依婷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