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战新产业的可塑性,是指经过长期的技术、商业和政策实践,业界逐渐掌握了战新产业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有目的、又选择、有节奏地培育和发展战新产业。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塑性基本内涵,有助于更好谋划布局,事半功倍地推动战新产业发展。
01战新可塑性的驱动因素与基本表现
一是产业技术以模块化方式加速发展。模块化是将复杂系统分解再整合的过程,其最初应用于产品设计,通过子系统(模块)的更新或重新组合,可实现功能的多样化和快速迭代。随着技术的演进和分工的持续精细,技术的复杂度指数级提升,同时底层通用技术也加速产品化、模块化、标准化、平台化,越来越多的技术发展呈现出“搭积木”的特征,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在AI领域,AI技术被分解成数据整合、训练模型、硬件驱动和部署、应用开发等独立的模块,并拓展出开发工具、库、框架等一系列工具组件,用户可以通过上传数据和配置参数来训练自己的机器学习模型,也可以通过API接口直接使用平台原有模型,实现“即插即用”,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由拼接,完成跨功能、跨行业的复杂人工智能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三电系统”等零部件之间以柔性的电缆连接,更易实现模块化,可降低采购制造成本以及研发成本,如大众采用整车模块化技术的MEB平台。
二是创投生态和模式日趋成熟。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与商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创投生态日趋成熟,加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商学教育加速普及,孕育大批企业家投身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商学作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知识体系,涵盖市场、财务、管理、创业、创新、金融等众多知识领域。随着商学相关专业人数增加、培训课程普及、商业模拟比赛兴起、创新创业活动增加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深化等,大批具备专业知识、领导力、创新精神和全球化视野的商业人才涌现,推动新商业模式、新管理场景、新管理手段加速迭代。据教育部数据,目前我国开办MBA教育的院校总数量达278所。清华经管EMBA自开办以来,毕业以及在读合计人数已达9000余位,其中包括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柔宇科技创始人兼CEO刘自鸿等大批优秀创业领袖。另一方面,创投功能和价值链不断延伸,加速新兴产业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创投机构由单一提供资金,逐渐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展,可为创业企业提供战略支持、人才管理、财税管理、市场、品牌、数字化等全要素服务。以“发现并成就伟大企业”为使命的深创投已累计投资并助推上市的企业达到238家,深创投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人才招聘、研究报告、场地空间、政府资源、招商引资、专业培训、产业资源和对接上市服务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助推了华大九天、宁德时代、迈瑞医疗、华大基因、中芯国际、潍柴动力等众多明星企业成长。
三是政府驾驭产业政策的能力显著提升。产业政策的日益成熟及系统运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宏观上规划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加速其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实践中,各国政府综合运用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国家力量。其中产业政策包括市场准入、财税优惠、资金补贴等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等功能性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包括科技计划、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激励、创新平台等,这些政策的创新组合及动态调整,进一步塑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如美国新世纪初发布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推动生物医药、能源、微电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美国通过《无尽前沿法案》,提出5年内为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科技、先进通信等美国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提供超过11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复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架构,设立技术与创新理事会(DTI),将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功能扩展到产业化领域,强化未来产业的创新及引领。
三星s4销量8000万
life线上的我们车
02战略启示
我国开通5g基站超过
一是以标准为抓手强化产业引领作用。在企业内部,深化数智化转型,建立统一的底层标准体系,实现业务、功能、安全等通用能力接口化,加速产业技术的模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在企业外部,加快探索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标准化从科技成果产业化向技术发明、科学发现等科技创新链条前端延伸,并向产业链中小企业开放标准界面,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研发、生产等环节对标达标,发挥技术标准在产业协同中的纽带作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二是持续打造企业内部创业机制。加强企业内部创业教育,鼓励员工学习创业、管理等知识,支持管理人员参加在职MBA等商学课程,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一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的员工队伍,推动有潜力的技术人员、工程师转变为创业者、企业家。强化风险投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经验的引入学习,优化投融资、产业资源对接等全方位孵化服务,推动优质项目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成长壮大,打造企业发展第二曲线。
三是用好用足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积极做好政策梳理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汇集各类政策信息,构建政策图谱,加强智能匹配与精准利用,实现政策运用的最优组合和“叠加效应”,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积极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运用市场化方式做好产业协调,发挥中央企业准公共平台作用,做好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的微观传导,实现政策的“乘数效应”,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