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街南起钟楼,北至北门(安远门),长1800米,宽50米,是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的西安最繁华的四条商业大街之一,以方位得名。提起北大街,老西安们也许会讲述报话大楼、广播电台大楼、和平电影院、通济坊的老故事,年轻人则会脱口道出这些地名:钟楼邮局、五四剧院、新世界百货、德发长……
朝代更迭与道路变迁
北大街南段,历史上曾属于唐代皇城安上门至宫城长安门间的大街。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拓建西安城墙,东、北两面城墙向外扩展,新建北门与南门,自此北门和南门取直,北大街轮廓初现。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巡抚龚懋贤移建钟楼,使之成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绾系枢纽。清代为间断石路,南段称钟楼北大街,北段称北门大街。民国25年修为石子路,统称北大街,1953年拓宽建成水泥路。1966年改名为延安路,1972年恢复北大街。
百年前街上还曾矗立一座城墙
彭州狂风暴雨
现今,当你走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北大街,可能不会想到,就在一百多年前,这条大街上曾经还矗立着一条高大厚实的城墙。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军攻克西安城后,清世祖福临即明确指出,西安作为“根本之地,应留满洲重臣重兵镇守”,同年即开始在西安城内东北隅兴建满城,至顺治六年(1649年)基本竣工。完工后的西安满城规模庞大,南墙自钟楼东南角起沿东大街南侧直抵长乐门南侧,西墙从钟楼东北角起沿北大街东侧直抵安远门东侧。1912年9月,陕西都督下令拆除了满城西、南两面城墙,这使得原有城市四条大街的格局重新恢复,城市交通通畅无阻,整个城区重新连接为一个整体。
解放前面貌与东西南三条大街显著不同
清末民初,西安的南城和西城井水甘甜,人口稠密,北城的井水咸涩,因而居民相对较少。加之北大街路东当时是满城的西墙,临街没有商店和住户,商业也不旺盛。辛亥革命以后,满城墙拆除,由钟楼往北到西华门附近,逐渐临街修建了商铺。新中国成立之前,北大街的房屋不像其他三条大街那样整齐,大多是以木构平房为主,很少是二层楼房,最高的建筑是路东的邮电局二层楼与通济坊的三层楼。且道路与人行道宽窄悬殊,有些地段宽的像小广场,有些地段窄约五市尺,行人过往都有些拥挤。相较于东西南三条大街,当时的北大街多显冷清。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文艺一条街
1953年,北大街拓为30米宽的水泥路,人行道铺上陶砖,两旁槐树荫翳如带。电车和公共汽车往来穿梭,人流熙攘,街道两侧的建筑物鳞次栉比,逐渐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这时候的北大街成了不少老西安人心目中文艺范十足的地方,和平电影院、报话大楼、通济坊百货大楼……一些老西安这样形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大街:政府在西华门十字修建了报话大楼,钟面有6平米见方,仅分针就长约2.6米,它整点报时发出洪亮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远播天际,离很远也能听到……从西华门十字向北走约300米路东,矗立着当时西安家喻户晓的通济坊百货大楼,大楼琉璃的彩砖地面和色彩斑斓的窗户,看着仿佛是座宫殿,从大楼中间门洞可进入通济坊街区内……糖坊街口对面是和平电影院,电影院是仿苏联建筑风格设计,具有时代特征,它不但是当时全市不多的宽银幕电影院,而且引领风气之先,上演过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颇为轰动,一时成为街头谈资……
日月轮回,一条街的命运联系着国运盛衰。如今国家兴盛,物阜民丰,曾经凝重的黄土味儿、苍凉的秦腔味儿、沉郁的书卷味儿已随着那个旧时代的结束而消失,新时期的北大街,璀璨夺目,四季繁华,为古城再添无限魅力与希望。
备注:文中部分内容摘自《西安市地名志》、《莲湖区地名录》、《老西安街村》
编辑:莲湖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