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春云与地平”,随着春雨季到来,厦门上空的阴云更多了,而且很多就飘在低空。“云中漫步”的感觉似乎很浪漫美好,但是对于专门负责监测机场上空气象情况的人来说,这种浪漫却隐藏着“杀气”,因为多云、低云季节对飞行安全是一大威胁。
投影仪色彩不够鲜艳
厦门空管站气象台新的气象观测场信息化程度更高,大楼旁边有标准的气象观测场,包括高耸的风向风速仪等设备。
苹果手机感谢您选择中国移动通信 老是出现
好在现在科技进步,空管站气象台也更加现代化。20日,厦门空管站新的观测场正式“亮相”,新场地视野更好,机场整个跑道一览无余。这个新的观测场就像一只“千里眼”,时刻关注着老天的喜怒哀乐,保护着高崎机场航班起起落落的安全。而在“千里眼”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背景数据】
降雨除尘,去年能见度为近十年最高
对于气象人来说,知道云的“数量”和“高度”很重要,是摸清老天爷脾气的依据。
在气象学中,“云量”是指云块占据天空的面积。要算云量多少,通常是将整个天空划分为8个均等的区域,碧空无云或天空很少有云遮蔽的时候,云量记录为“0”,而当云层遮盖了一半天空时,云量则记录为“4”。据空管站气象台数据,去年我市年平均总云量为5.5,与2012年同为近十年来最多,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时间厦门的天空都是浓云密布。
厦门空管站气象台也监测着云高的情况。近十年的数据显示,3月份云高低于150米的次数最多,总共记录到64天有出现云高低于150米的情况。
能见度影响着交通出行。根据高崎机场区域的气象统计数据,2006年至2015年间,能见度的历史平均值为9358米,去年平均能见度为10023米。据分析,这或许和去年降雨多有关系,降雨对空气有“除尘”作用,使得能见度转好。
厦门空管站气象台新的气象观测场信息化程度更高,大楼旁边有标准的气象观测场,包括高耸的风向风速仪等设备。
在大楼中控室内,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包括风速、风向和15秒的云高数据更新。这些枯燥的数字,进入气象人的大脑,就变成了各区域的天气实况图。
【风云故事】
看到天边云卷云舒,脑海中浮现的只有数据
听见雷声,观测员苏蕾就会立刻冲到露天平台上,与老天“对话”。她凭双耳迅速判断雷声的方向,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快速估算云层的高度、打雷的角度。接着,她又立刻跑回观测室,将测算的数据立刻通报给塔台并发送报文给相关用户单位。
这一系列动作要在5分钟之内完成,如果雷声和雨量一直在变化,就得连续不断地跑上跑下。她开玩笑说,每当这个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女汉子”,风风火火冲进冲出。
积累了6年的观测经验,苏蕾对于这些气象数据可以信手拈来,不过在生活中也难免形成“职业病”。“可能我们比其他人少了一些浪漫。别人看到的是天边的云卷云舒,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都是数据和方位。”她说。
数值变化决定航班起降,老天变脸报文不停刷新
“航空天气预报要求定点、定时、定量。”厦门空管气象台相关负责人说,所谓“定点”就是指具体区域(机场15公里范围内);“定时”要求具体的时间区间,像起飞、降落时间的预报;“定量”要求天气预报很准确,风向风速、云高、能见度都要有具体数值。
以前,高崎机场的航班量不算太大,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在夜间可以稍微放松休息。现在航班密集,必须24小时紧盯着中控台的显示屏,稍有变动就要立刻转达到塔台,通报给机组。“以能见度为例,800米的时候可以降落,700米就不能降落了。”这位负责人说,这就要求观测员必须准确得出观测结果并及时通报。
大雾、大风和雷电是航班飞行的“大敌”,遇到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气象台就得不断地“刷新”报文,有时候一小时内要发10份报送给塔台,数值一点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影响航班起降。
【天气动态】
今明气温回升 周末寒风再起
预计最高气温将下滑到15℃
最低气温为12℃,体感较冷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昨天,受到低空西南急流东移影响,全国南方地区都经历了降雨过程。
昨天白天,我市也有飘雨,但是雨量微弱不计,基本以多云为主。正应了朝云暮雨的预测,入夜后雨落如线,总体雨量不大。昨晚11点左右,东渡狐尾山国家气象站的降雨量为2毫米左右。
固态硬盘和协议硬盘
今天上午雨水渐歇,预计今明两天午间最高气温又将回升到20℃以上,天气以多云为主。这两天湿度大,气温略高,是容易霉变的天气,居家要注意防霉工作。
周末我市将再度迎来较强冷空气,预计最高气温将下滑到15℃,最低气温为12℃,加上阴雨天气,体感会比较冷。
(新媒体编辑: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