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苹果,不懂的人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装X,绣花枕头稻杆馅,而作为一个近10年的苹果用户,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耐操,10年的MBP 17旗舰如今还在服役,10年送给母亲的ipad一代,如今还在服役,10年的iphone 4,如今还在应付不时之需,当然不止一次想更新自己的工作用本,但是自从苹果砍掉17寸的macbook pro产品线后,一时找不到代替的本子,当然15年我曾花了2万多定了一台dell presicon m7710的小旗舰,但是连续两台到手都有硬件故障,只能退货了之,加上手里的17寸macbook pro状态良好,也能应付工作,所以暂缓了换本的计划,但是再耐操的质量也经不住软硬件的更新,所以决定对这台战损成色的macbook pro升级一下硬件,哪怕最终换本,也能专职用来编辑存储照片,发挥余热。
另外,由于木桶效应,也许我们觉得早应淘汰的性能,在弥补其中一项短板后,整体性能会有可观的上升,而除了内存,ssd固态硬盘应该是首选的升级部件,硬盘的读写速度直接影响电脑的启动速度,软件的启动速度。
所以计划更新的硬件是拆掉原有的光驱,通过光驱位SSD架,安装SSD作为系统盘,机械盘作为存储,原因是工作很多图片和文档素材,机械硬盘相对来说资料损失的几率稍低一些,毕竟万一着了道也可以补救一下,不过注意备份才是王道。
关于SSD的选择,挑来选去,还是选择了东芝的Q200EX,本身对于东芝的品控比较放心,机械硬盘用过那么多品牌,手里的希捷和日立都在2年内换过盘,只有公司dell商用机上拆的东芝硬盘没有坏过,而作为老牌FLASH厂商,东芝也是多个ssd品牌的颗粒供应商,Q200EX更是使用马牌主控和东芝原厂MLC颗粒,性能主流,而且性价比较高。
准备工作做起,Macbook pro 17, 某宝淘的光驱位硬盘架,东芝Q200EX SSD 240G,拆机工具。
拆机并不难,不会的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拆机教程,值得注意的是原装光驱上的排线得取下再利用。
拆下后对比一下光驱位硬盘架,尺寸基本一致。
东芝的Q200EX 240G SSD,包装轻飘飘的,SSD比机械硬盘轻薄得多,特别是现在M.2的SSD。
最大支持SATA3,标准的SATA接口,不过我这10年的旗舰本只支持SATA2,附件附赠了增厚垫,弥补于于传统2.5寸硬盘的厚度差别,不过我的安装环境用不着。
将ssd安装进光驱位硬盘架,并开启锁舌,固定SSD。
安装原装的排线。
将光驱位硬盘架安装回光驱位置,安装好排线,测试系统是否能识别到SSD。
系统能识别到SSD,不出意外速度只能达到3千兆位,SATA2的瓶颈。
由于只支持sata2的接口,最大的读写速度在250和200左右,正常sata3能达到500和450左右,但是也比原先的机械硬盘读写速度快近一倍。
重新灌入系统,采用Mac os Sierra,对开机速度和软件打开速度测试如下:
基本上开机速度比原来使用日立7200转黑盘的速度快了一倍左右,虽然因为目前这台Macbook pro 17寸的硬件瓶颈并不能发挥这块SSD的最快速度,但是对于开机速度的提升体验还是非常显著的。
Mac OS系统的自带app的打开速度基本上算是秒开了,比如设置、safari浏览器、iTunes等等,这个在机械盘时代无法想象的,而一些常用工作软件打开速度的提升也是非常显著,而且开启速度非常一致性,比如office系列,基本上保持在弹跳4下图标后出现窗口,Adobe系列保持在弹跳5下图标后出现窗口,而在机械盘时代,需要多花一倍以上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会随机械盘内其他软件的运行状况而改变,而SSD开启软件的速度随因素影响微乎其微,当然归根究底,SSD可以更快速的读取写入,避免了多任务同时读写的情况。
这个升级东芝Q200EX SSD,总的来说体验还是非常明显的,远大于当初内存从4g升级到8g时的体验,因为内存只有了运行多任务,处理大型图形文件才会立竿见影的感受到,而升级SSD的体验是从一开机就能分辨到区别,另外因为木桶原理,你觉得已经淘汰的设备,其实只是其中一个硬件拖了后腿,小成本的升级投入能让手里的设备发挥余热,如果手里的本子还是机械硬盘,而且你并不准备淘汰他,并希望获得更好的体验,升级SSD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