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亦庄和广州南沙两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同步、连续10小时全无人载客运营直播,这还是自动驾驶行业的首次。
一个多月前,小马智行的两辆无人车在上述两个示范区同时开跑,从上午9点至下午7点,横跨早晚高峰,驶过城区道路,直播期间完成了最大时速70km/h、共计462.032km的自动驾驶里程。
在这10个小时中,两辆车经历了111次绕行临停车、33次绕行施工区、86次无保护左转、465次无保护直行次数、739次通过无保护路口;识别交通信号灯6810次;识别道路交通参与者379048个,其中包含225879辆四轮及以上汽车,77915辆两轮及三轮车,75254位行人……
而直接领导了无人车试验背后的“总控师”楼天城,也亲身上车,参与直播。
放眼整个自动驾驶圈,能够“持证上岗”,并且敢于全程实况直播,接受公众检验的自动驾驶公司,恐怕只有小马智行了。
双十一信息系统保障
要知道,随着各主机厂城市NOA的逐渐落地,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数量越发越多,但无人化测试牌照,各地政府仍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能拿到牌照的企业屈指可数。
目前,拿到北京、广州两张Robotaxi无人化牌照的玩家,不过只有小马智行和百度Apollo,这两张牌照也成了小马智行高阶自动驾驶能力行业领先的有力佐证。
即便小马智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领先性,但市场对于自动驾驶依然持保留态度。从去年开始,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短暂的狂热后,骤然降温。初创公司退市的退市、破产的破产,行业被审视和怀疑的阴霾笼罩。
楼天城也对「市界」直言,过去6年,行业经历了太多的up与down的时刻。但把自动驾驶作为技术信仰的他,时刻提醒自己和团队,在低谷时不能自暴自弃。
在很多人眼中,楼天城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他清楚,理想和现实并不冲突,小马智行在追求更高阶的L4级自动驾驶的同时,一面对资本敞开大门,一面也在推动商业化落地方案。
▲(图源/视觉中国)
有业内大佬质疑自动驾驶被资本绑架时,楼天城反而觉得行业被资本关注是好事,倘若遇到志同道合的投资方,对于自动驾驶公司的帮助就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更深的思考。
当自动驾驶公司纷纷推出L2级智能驾驶产品与方案时,以追求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自身造血时,小马智行也不例外。
在今年4月份小马智行的技术分享日上,公司介绍了旗下除商用车、Robotaxi外的第三大板块——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POV,被小马智行视为实现商业化的关键。
小马智行在乘用车业务布局上,主要依托三个产品:小马识途、方载和苍穹,分别对应智驾软件方案、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数据闭环工具链。
具体计划上,小马识途的高速NOA+记忆泊车方案,会在今年二季度上市,城市NOA+自主泊车方案也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方载正在进行产能爬坡,并同步进行基于其他芯片平台的域控研发与合作。苍穹产品,今年会实现向主机厂的交付。
近日,楼天城向「市界」透露,上述三个产品,目前各自至少拿到了一家厂商的定点。而在商用车业务上,小马智行已经与中国外运、三一重卡分别建立了合资公司;Robotaxi也已经与网约车平台展开了合作。
按照这样的节奏,楼天城预计,到2025年,小马智行的商业模式合理性就会得到验证,自动驾驶的意义也会开始显现。
以下是「市界」和楼天城的对话:
获取高质量数据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市界:与Waymo、百度相比,小马智行在技术路线上有什么不同?
楼天城:严格来讲,higher level上目前看不出差别,更多还是底层的理解上。比较明显的就是Waymo,它更多关注的是美国的路况和美国人的开车习惯。美国的话,当时驾校教练教我,你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安全。但中国不一样,你考完驾照还要适应很长时间,驾驶员需要理解路上其他人的行为。
百度和我们在higher level是比较接近的,但实际上大家有些关注点和突破点不同。我们是希望在一线城市把规模做大、做透,百度规模上布局更广,这方面投入资源会多些。
▲(图源/视觉中国)
索尼xz2上市时间
市界:现在兴起的BEV模型,是不是就是之前行业讨论的传感器后融合?
楼天城:它是一个新的传感器的一种识别的模型,后融合应该说比它早。BEV最近特别是在高阶的自动驾驶中比较火,它更多是在感知方面的提升。
市界:BEV算法是厂商做,还是供应商各做各的?
楼天城:我们接触的当然是我们来完成了,当然也有跟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其实我们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无人车已经跑了2200万公里,因为它配置了高阶的激光雷达,收集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应该说是高质量的标注增值数据,这个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资源。
市界:一般为厂商提供BEV方案,开发周期需要多久?是一品牌一方案,还是一车型一方案?哪些环节是需要厂商参与的?
楼天城:小几个月吧。不同方案传感器模型之间有的共享部分,整体的模型是共享的。不同厂商可能有不同传感器的选型,然后根据他们收集一些特定的数据,来进行新模型的训练。
厂商在选择我们的时候,传感器的选型他们就想好了。首先厂商要提供车和车辆运行的支持,双方需要一起收集数据,包括数据的清洗。另外,更新模型之后需要做验证工作,验证新的模型在车上会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市界:落地到城市NOA,让大家智驾水平拉开差距的,是算法能力,还是数据?
楼天城:数据量非常重要,这个应该也是共识了。再往下一层,应该说是获取数据的性价比,没有进入过这个行业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获取数据所需要的资源。
刚才说的2200万公里,按我之前估计,收集这么多增值数据,需要1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资本投入,且需要很长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地收集这些数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当你获取了这些数据,有没有算法能把这数据用起来,这又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其实这是一层一层的,最终需要你把每一层都做得很好。
市界:我们也看到,很多厂商也在亲自下场参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自研,像是芯片、BEV算法模型,这会不会与自动驾驶的供应商产生竞争?
楼天城:任何一件事情,本来就是所有人都可以做,重点是你为什么比别人更做得更好。表现在你的产品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等方面,具备了这些优势,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
“至少大家明白了小马想做的事”
市界:前段时间,你在技术分享日上,重点提到了POV业务,也就是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说这块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小马智行创收的重要途径。有外界声音说,你们开始低头赚钱来养活梦想了。怎么看这种评价?
楼天城:至少大家明白了我们想做的事。
我们在L4级已经有了数据平台、训练和人才等方面的积累,这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切入乘用车业务。这项业务我们已经开始两年多的时间了,目前它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另外也可以帮我们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积累相关经验,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也有帮助。
市界:小马智行乘用车智驾业务产品线——智驾软件品牌“小马识途”、域控制器“方载”以及数据闭环工具链“苍穹”,目前都拿到了哪些厂商的定点?
楼天城:因为有保密协定在,不能透露具体的厂商名字。公司的产品得到外部的认可,我们才会称之为一个“产品”,所以这三个肯定都有至少一家的定点。
市界:网上也有这样的消息,小马智行的Robotaxi跟一些网约车平台也有合作,这是未来公司变现的方向吗?
楼天城:这不仅是变现方向,也是长远的方向,当Robotaxi近一步面向用户的时候,需要跟这些平台结合。
市界:你觉得网约车平台对于Robotaxi的需求大吗?
楼天城:这要看司机在网约车业务整体成本占比有多少。举个例子,如果司机成本占到10%,可能没有必要为了这10%做特别多复杂的事情;但如果这个比例占到60%、70%,做一件事情能让我成本减半,那么任何企业都会有动力去做。
Robotaxi的价值还在于可以解决司机紧缺的问题,另外它可以完全听从平台的调度、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私人空间。
▲(2023年2月3日,北京,搭载了小马智行第五代自动驾驶软硬件集成系统PonyAlphaX的车辆正在进行上路测试。图源/视觉中国)
市界:无人驾驶卡车业务上,公司目前跟物流和重卡行业巨头都有深度的、甚至成立合资公司的合作,这块业务难点在哪?
楼天城:卡车的商业化进展绝不落后于技术,目前我们已经跟两家行业巨头成立了合资公司。一是跟中国外运,我们已经承担了华中、华南很多主要的运输业务,有数以百计的车辆。另外我们与三一集团旗下三一重卡建立合资公司,共同打造下一代自动驾驶重卡。
因为卡车是天生的生产工具,所以它不存在所谓用户意愿的问题,商业模式也是非常清晰的。可能大家还有个一误区,认为在自动驾驶技术上乘用车高于卡车,实际上相反。卡车本身更大、速度快,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会非常严重,它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界:听说小马智行一度要进入造车领域,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又不做了,又是出于什么考虑,能具体谈谈吗?
楼天城:这可能跟我们乘用车业务有关,因为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车辆才能更好地跟主机厂对接,就有很多有车企背景的人才加入公司,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乘用车业务的布局。
市界:短期内,公司的三块业务哪个会快速增长?
楼天城:时间从短到长,乘用车辅助驾驶、卡车和Robotaxi,当然市场规模也是从小到大。
合适的资本是重要的助力
市界:有一些汽车大佬之前犀利点评过自动驾驶,说是被资本过分控制了。行业如何警惕自动驾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本的过度依赖?资本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楼天城:首先,一个行业被资本裹挟不是坏事,被资本忽视才是。
跟资本的接触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沟通的过程,小马智行的资本对我们要做的事理解还是很深的,他们相信我们的判断,甚至有些方面超过我们的一些理解。找到合适的资本是一件非常好的加成,他不会不切实际的push,要求你今年做到什么规模。他清楚每一步该怎么走。
对小马的团队来说,说的玄乎一点,就是不忘初心。这个声音旨在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事情跟外界的预期有偏差,是正常的。其实最难的不是down,而是up的时候。就是当外界对你有更高的预期时,要保持冷静,注重过程,在去想结果。
市界:过去六年的创业中,让你感觉最up和最down的时刻都是什么时候?
楼天城:严格来讲,最up的时候肯定是两、三年前,那时候是自动驾驶最受关注的时候。当时表面上有很多玩家在布局,也宣称自己做到了很高的智能水平。最down可能也跟这个up有关,后面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大家没有实现自己的许诺,后来外界对于自动驾驶技术能否实现就提出了质疑。
可能是因为up太多了,有对比在,down就比较明显,我觉得现在应该回归一个冷静的状态。更多的关注对行业来说一定是好事,不管是过高还是过低,我相信优秀和冷静的玩家能够把握这些。
市界:创业这些年,在技术上、管理上,你做了哪些自我修正?
楼天城:我也是一直在在学习,面临的都是新的问题,甚至不知道是变得更好还更糟。不过,不能用已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需要去学习究竟该如何做。
目前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团队的目标要与公司目标一致。就像一个分布式的系统,自己打比赛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自己去打,但之后要把任务分配给很多机器,使他们之间能够协调,最终才能达成目标。对于企业来说,目标趋同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
市界:你曾说“做无人驾驶如同登月”。但登月就要造火箭。依你看,小马智行的“火箭”造到哪个阶段了?
楼天城:我说的登月,不是指就去一次,而是持续性的。用发射火箭类比,火箭只能晴天发射,能不能做到其他天气情况也可以发射火箭。
市界:要做到你说的“持续登月”,还需要多久?
楼天城:2025年,商业模式验证合理性,自动驾驶才会发挥真正意义,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不说车辆本身安全性提升、成本降低,车的结构在发生改变、车和路的关系在改变、车和人的关系在改变。当路上全是自动驾驶的车的时候,人拥有车的意愿就会降低,就像今天的共享单车一样,它降低了人想拥有单车的欲望。再有,车成为一个生活空间后,还能做很多更其他的事情,这些都完成,自动驾驶才能算是到了理想的状态。
冠军荣耀
市界:你曾说“努力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现在还这样想吗?
楼天城:这跟小马的初创团队的经历有关系,不敢说这是小马的独特之处,但应该也不寻常。小马的团队发展到今天,初创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依托,甚至他们的经历和素质后来也变成了团队的经历和素质。真正的求学过程,特别是在顶尖学府的顶尖学位,这一路需要长期的隐忍、坚持。
当然创业有不同的挑战,但这其中有共性,可能都会经历一段艰苦的过程。逆境中的反应能力反而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难点就在于不能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待机会。
市界:努力对于成功的决定性不是唯一的,会不会觉得有时候努力也会变得无力?
楼天城:可能是有一部分,但是自动驾驶是比较幸运的,付出同样的努力,可能它获得的成功更大。小马能获得认可,我更感激,尤其是资本方的认可,如果换一个行业,我都不确定能获得这些认可。
市界:2020年,你还在参加TCO(国际编程比赛 Topcoder Open)比赛,最近两年还有没有参赛?
楼天城:去年还参加了,不过很可惜只差了一位没能再拿到冠军,在这个年头还能重新有机会接近冠军,真的挺难的。
▲(楼天城。图源/受访者)
市界:在之前的媒体采访中,你说“竞赛时,不会为了保第二名,放弃争第一,而是宁可输掉,排位后错到第十,也得争第一”。现在还是这样想吗?你认为自己是胜负欲很重的人吗?
楼天城:世界也是一个竞技场,不是说第二没有价值,而是第一本身就有特殊的价值,但在商业中没有这么极端。
如果真不行就是不行,肯定不能硬做,但是有可行性的时候,我愿意去挑战。有个词叫“冠军荣耀”,经历过竞赛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当有机会时,就像脱缰野马一样热烈而癫狂,可能最后能达到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状态。
市界:你也会要求团队跟你有保持一样的想法吗?
楼天城:这与做的事有关,L4这件事为什么要做第一?其实至今也没有什么能够证明第一能够怎样,但是十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第一的价值会明显比第二高出很多。像是需要积累的行业都是如此,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第一和第二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市界:听说你会把在比赛上赢过你的那些年轻人招到公司来当实习生,这是真的吗?
楼天城:是吸引吧,希望能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愿意在这边工作。
市界:你选人、用人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团队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楼天城:更多的是面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因为AI、IT行业发展太快,每过两三年就会出现新概念。如果想在这个行业不断突破,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非常关键。反过来说,假设你已经有很多经验,但是没法吸收新的知识,不论在任何行业,发展都会受限。
市界:做企业和打比赛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楼天城:不同之处肯定有很多,我就说说相同吧。
首先,都需要学习能力、自学能力,还有就是坚持。另外就是所谓的“冠军荣耀”,想把一件事情真正做好,至少需要这种勇气和专注。但是做企业需要有大局观,但是一般比赛要求没这么高。
作者 | 刘冬雪
编辑 | 田晏林
运营 | 解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