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无障碍建设开启新进程。新法着眼于弥合“数字鸿沟”,专章规定了无障碍信息交流内容,为推进信息无障碍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迈进指明了方向,也为信息无障碍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本文将从对新法的解读入手,分析研究新法对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结当前进展成效,阐述我国信息无障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推动新法落地实施、助力信息无障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新法实施为信息无障碍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新法的制定实施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信息化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更好享受智能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便捷,既是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小事”,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民生大事。无障碍环境已从残疾人的特需、特惠转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刚需、普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叠加交织的当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为信息无障碍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新法的制定实施是提升信息无障碍环境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无障碍环境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此前条例中有关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内容与如今的新情况、新形势不相匹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填补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内容缺项,扩大了无障碍环境的受益群体,丰富了信息无障碍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相应的法律义务及责任,为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新法的制定实施是助推信息无障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当今时代,老年人、残疾人等使用智能产品和服务有困难,难以获得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在党和国家统筹谋划和坚强领导下,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老年人、残疾人享受智能产品和服务的便捷性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服务协同更加高效。但是目前仍存在标准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产品服务质量需提高、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与数字社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着眼于弥合“数字鸿沟”,对公共信息发布、互联网应用、智能终端设备等的无障碍义务提出明确要求,健全了社会保障与监督机制,必将助力信息无障碍发展迈上新台阶。
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引领作用不断加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年人、残疾人在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障碍问题,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信息无障碍发展进入“快车道”。自2020年11月起,我国已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着重消除残疾人、老年人在信息消费过程中资费、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电信服务等方面的障碍,为信息无障碍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标准规范体系持续完善
信息无障碍相关标准的颁布实施,为信息无障碍产品设计、研发提供了技术指导,为实施行业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提出要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体系。作为无障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无障碍领域已发布相关标准30余项,涉及基础通用类、技术和产品类、服务系统类、测试评估类标准,涵盖互联网应用、手机APP、小程序、智能电视等方面内容,为信息无障碍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智能产品无障碍水平显著提升
在互联网应用方面,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已指导与残疾人、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1735家网站和手机APP完成升级改造,部分网站和APP推出全版大字体大图标、语音引导、全键盘操作等多种适老助残功能,一键打车、一键购票、“挥一挥”验证码、无障碍数字影院、人工客服助老视频专线等一批助老助残的新技术、新功能涌现。在智能终端方面,国内终端企业重点在屏幕显示、语音交互、远程辅导等方面优化产品使用体验,推出更贴合残疾人、老年人需求的终端产品。截至2022年底,已有超过1亿部的国产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传统服务兜底保障作用持续提升
爱立信怒斥瑞典政府
近年来,为便利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电信服务,我国电信行业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应用创新并行,在线下营业厅设置“绿色通道”“爱心台席”“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等专属服务,推出“孝心卡”“银龄卡”等专属优惠资费方案,并提供防诈骗、防走失、“亲情付”等特殊助老功能。为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融入数字生活,中国电信打造“爱心翼站”品牌,中国移动发布“心级服务银色守护计划”,中国联通发布“银龄专享”服务计划,多维度优化完善适老助残服务。
我国信息无障碍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智能产品无障碍普及率仍需提升
韩国试飞“载人空中出租车”
一方面,智能产品无障碍改造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应用、智能终端改造已取得显著成效,改造产品范围基本覆盖老年人、残疾人生活高频场景。但相比中国互联网应用市场百万级的应用存量,经过改造的无障碍及适老化应用仍显不足;部分终端厂商仅为主流机型配备无障碍、适老化模式,与中国每月千万部的手机出货量相比,具备无障碍功能的手机同样占比较小,尚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交流的需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互联网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智能终端设备等的无障碍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通用设计理念尚未普及。大部分互联网应用未在设计之初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的使用需求,在升级迭代以及后期运营中缺乏通用设计理念,产品推出后再专门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需要更新大量底层代码,不仅成本较高、改造难度大,也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改造问题。
360路由开发者模式
标准规范约束力有待加强
一是标准约束力不足。我国现有的数字适老化及信息无障碍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未硬性规定相关企业或应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承担为残障人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的责任,对信息无障碍改造效果缺乏刚性监督手段,导致相关标准没有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二是标准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与之匹配的标准却相对滞后,我国现有标准发布时间较早,超过三分之二的标准在2018年前发布,且大多是针对较早的信息技术,更新迭代缓慢。同时标准滞后于现实需求,缺乏前瞻性,企业很难直接参考标准执行。三是针对老年人的标准较少。与残疾人相比,老年人需求具有特殊性、多样性等特点,但当前针对老年人的数字技术适老化相关标准较少,只有几项团体标准,标准层级较低,受重视程度不高,在指导产品和服务按照标准规范开展适老化设计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
在供给侧,信息无障碍建设涉及环节多、技术难度高、资金需求量大,在缺乏专项资金支持或有效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相关企业很少针对老年人、残疾人进行产品宣传推广活动,导致部分经过改造的智能终端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在需求侧,由于部分老年人、残疾人缺乏信息来源,且受自身条件限制、认知理解能力下降等因素制约,不清楚市面上有哪些适老化、无障碍的互联网应用、终端产品。老年用户数量较少,购买力难以激发,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对接不畅、市场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整个行业尚未形成健康有序、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对于上述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均作出了回应,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国家推广通用设计理念”“建立健全相关标准”等要求。相信《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正式实施将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助推信息无障碍工作走深向实。
推动新法落地实施的建议
做好法律实施配套工作
一是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在“无障碍信息交流”相关条款的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立足法定职责,坚持监管与发展并重,研究制定部门行政规章,细化信息无障碍建设中企业义务、法律责任等监督管理规定,明确对互联网应用、智能终端等主体的具体要求,打通法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搭建全流程履职机制。完善信息无障碍建设相关投诉举报接收、调查、处置、答复等程序。事前加大宣传解读力度,加强对信息无障碍相关要求的宣传解释工作;事中强化监管执法,根据行业发展、市场主体经营状况、服务和产品特性等现实情况,区分义务性、鼓励性、阶段性要求,分级、分类开展检查、评估等监管活动,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事后加强总结研判,建议各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执法信息交流共享,针对监管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归纳总结,提出解决方案,为法律、政策、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
激发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
一是深入推动智能产品适老化及无障碍优化升级。对已完成开发的智能应用及终端产品,持续推进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并进行评测,以测促改,相关部门定期公布评测结果。对于计划研发的产品,建议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需求。对于需要外包进行开发的产品,尤其是利用财政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应用,建议将产品设计需满足的信息无障碍相关标准要求纳入采购、招标活动中,减少后期互联网应用改造、维护的成本。二是多措并举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行业主管部门可开展案例征集活动,推动相关技术经验与实践的推广复制,鼓励各信息化领域的企业单位在养老助残领域发挥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市场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汇聚信息无障碍领域“产学研用”各方力量,鼓励企业间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推进信息无障碍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开放共享,降低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参与信息无障碍建设的门槛,创建科技信息无障碍创新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三是激发消费潜力。结合老年人、残疾人需求特点,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具有较强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易学性的智能产品,提供他们用得起、用得好的商品和服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举办“购物节”等活动、发放专属购物券,充分释放他们的消费活力,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进而促进相关企业参与信息无障碍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提升全社会无障碍环境意识
一是多渠道宣传普及通用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重阳节等时间节点,多渠道、全方位普及通用设计理念。建议高校开设信息无障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增加通用设计相关课程和实践内容;加强信息无障碍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组织面向产品设计人员、研发人员的无障碍理念培训。二是加强成果宣传。通过电视、短视频等老年人、残疾人喜闻乐见的途径,广泛宣传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发展成果,帮助更多老年人、残疾人知晓改造成果,提高适老化及无障碍成果可及性。三是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宣传贯彻活动,增强公众信息无障碍理念。让公众意识到,信息无障碍建设不仅是为残疾人服务,更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