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出品|科技
作者|郑松毅
12月6日,2023世界5G大会在河南郑州正式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围绕5G发展现状展开了演讲。
他表示,5G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互联网,在机器视觉、遥控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是比较好的。但在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方面的应用还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场工控系统的标准比较碎片化,对低延迟及高可靠性的要求更高,需要进一步提升5G能力。
600亿独角兽被终止上市
在消费应用领域,邬贺铨认为5G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水平。他举例说道,5G带宽现在支持4K/8K是没问题的,但因手机屏幕较小,用户很难感受到与2K的差别,终端的成熟度和成本考虑会限制5G的应用效果。
他表示,“从5G现有能力来讲,它的低延迟等性能表现仍然不足以充分实现虚拟现实的体验。不过好消息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不仅仅将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而且现在终端上也可以直接装置训练过的模型了,目前终端已支持10亿量级参数的推理,到明年预计能支持百亿参数的推理。终端一旦具有这个能力,会对用户生成3D和VR的视频提供很大的支持,也可能带动终端本身大量的普及。”
邬贺铨提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5G应用领域,是通过地面终端直连卫星。他介绍,卫星本身在高空,时延比较大,多普勒频率比较大,5G技术特性能使其在该领域发挥出自身优势。
展望未来,邬贺铨围绕5G-A(5.5G)和6G的发展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5.5G和6G的再发展是在5G的基础上做功能升级,但并不会取代5G,仅需在热点地区补充建设,支持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场景。
“现在从5G到6G的中间有一个5G-A(5.5G)的过程,它目标是2025年进入全部商用,它希望在峰值、连接密度、定位精度以及比特能效都比现在5G改进10倍。主要的技术我把它归纳为大带宽、高可靠及低时延,包括采用一些新的结构布局,更加轻量化,降低成本。”
他指出,当前5G行业融合应用正迎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跨领域融合的难题,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方案,突破技术标准和政策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