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沙养殖难点?
- 2、尖头有毒吗?
- 3、尖头有毒吗?
- 4、鲈和沙区别?
- 5、塘鲤鱼是什么鱼?
- 6、塘鲤鱼是什么鱼?
- 7、沙和沙鳢区别?
- 8、鱼汤的做法?
沙养殖难点?
因为沙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水质控制指标:水温13~32℃,pH值7.5~8.6,透明度30~50厘米,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氨氮0.5×10-6浓度以下。定期适量。 沙人工养殖方式也以池塘混养为主,受制于人工繁殖技术没有成熟,苗种多采集野外,作为“配养鱼”与其他养殖品种混养在同一池塘内,养殖规模较小,鱼的规格、产量难以保证。
尖头有毒吗?
尖头是没有毒的。 尖头别名沙乌鳢是科沙属鱼类。尖头喜生活于河沟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砾、石隙、泥沙的底层。 尖头体粗壮,头大而阔,腹部浑圆,口大,上下颌具细齿,犁骨无齿,眼小,突出;背鳍两个,各鳍均无硬刺,胸鳍大,尾鳍后缘稍圆,体呈黑褐色,腹部淡黄,体侧有不规则的大块黑色斑纹,各鳍都有淡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它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各省水域。
尖头有毒吗?
没有毒,(sha tang li)(学名:Odontobutis obscurus)属鲈形目鰕鯱鱼亚目沙科沙属的一种鱼类。俗称:四不象、肉趴锥、呆鱼、瘌蛤蟆鱼、、沙乌鳢、土才鱼、呆子鱼丶土憨巴、瞎嘎子、土狗公,木奶奶、虎头鲨、虎头呆、木奶奶、土婆鱼。是一种淡水小型食肉鱼。
鲈和沙区别?
一、特点不同 1、沙:沙体粗壮,头大而阔,稍扁平,腹部浑圆,后部侧扁。犁骨无齿,眼小,突出。背鳍两个,各自分离,各鳍均无硬刺。胸鳍大,圆形,尾鳍后缘稍圆,无侧线。 2、鲈:腹鳍并成一体,形成了一个吸盘样的结构。这种结构非常适应于潮间带的环境,当大浪袭来的时候,能够使鲈紧紧吸附在岩石或其他固定着的物体上不被冲走。 二、生活习性不同 1、沙:生活于河沟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砾、石隙、泥沙的底层。冬季潜伏在水层较深处或石块下越冬,以虾、小鱼为主要食物。 2、鲈:游泳力不强,活动范围较窄。少数种类有生殖洄游习性,进入河川。虾虎鱼的食性很杂,比它小的鱼、虾、蠕虫及其他鱼类的卵都是虾虎鱼的食物。主要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小型鱼类、蛤类幼体,有的摄食底栖硅藻。
塘鲤鱼是什么鱼?
1 塘鲤鱼是一种淡水鱼类。 2 塘鲤鱼是鲤科鱼类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水塘、湖泊和河流中。 3 塘鲤鱼可以作为食用鱼类,也可以用于养殖和观赏。 由于它们的繁殖能力强,因此在一些地区还被视为一种有害生物。
塘鲤鱼是什么鱼?
沙也称土布鱼、塘鲤鱼,是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淡水珍稀鱼类,是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的“溪鱼”主要品种之一。 沙曾广泛分布于丽水各流域,但由于过度捕捞,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随着丽水“溪鱼”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沙的人工养殖也开始受到当地业者的重视,目前已经有人在稻田中开始试养,若获得成功,将为丽水稻田养鱼增加一个很有潜力的新产品。
沙和沙鳢区别?
沙鳢,鲈形目科沙属动物。分布于沿海及各大江河的中下游,为小型食用鱼类,肉细嫩,鲜美,如中华乌鱼产于南海及台湾海峡,营养价值高,是名贵的滋补品。沙(拼音lǐ,读音同"鲤"),形似松江鲈和笋壳鱼,学名河川沙( Odontobutis potamophila),隶属于鲈形目,塘鱧科,又称浦鱼、土布鱼、虎头鲨、虎头呆子,为淡水小型肉食性底层鱼类。其刺很少,肉质鲜美,细嫩可口,味甘性温,可补胃、益气健脾、养血,为优质食用鱼类,属鱼中上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众特别喜食的水产品之一。
鱼汤的做法?
将鱼洗净,锅里放少许油,将鱼放入锅中煎一下,双面都要煎,然后加水,加二勺醋,先大火炖,后改小火,汤开后汤色泛白,加入胡椒粉,盐,味精,香菜,葱花,即可。
沙品种?
沙又称暗土布鱼,俗称、沙乌鳢、沙土婆鱼。属于沙鳢属、鲈形目、科、沙属的一种鱼。鲈形目科沙属动物。 中华沙为淡水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湖泊、江河和河沟的底部,喜栖息于杂草和碎石相混杂的浅水区。行动缓慢,游泳力较弱。摄食小鱼、小虾、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甲壳类。生殖期为4—6月。分批产卵于蚌壳内。卵呈椭圆形,具黏性,黏附于巢穴的内壁上。雄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生长快。个体虽小,但肉质鲜美,细嫩可口,属于上品鱼类。体长16cm—20cm。 分布于沿海及各大江河的中下游,为小型食用鱼类,肉细嫩,鲜美,如中华乌鱼产于南海,营养价值高,是名贵的滋补品。
鱼能长多大?
能长15-20厘米。 鱼,Eleotridae,鲈形目鱼科的通称。约有40属150余种 。体延长或粗壮,稍侧扁,一般长60~100毫米,大的可达150~200毫米。头平扁或侧扁。眼中等大或小,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眼睑;眼上方有时具骨质嵴。[1]
鱼和黄刺鱼的区别?
一般从外观就能很容易饿辨别出来,黄刺鱼腹部呈黄色,背部黑黄相交,能发出“嘎吱”的声响,鱼鳍有微毒,扎到人疼痛。
鱼与笋壳鱼区别?
鲈形目鱼科的通称。约有40属150余种。体延长或粗壮,稍侧扁,一般长60~100毫米,大的可达150~200毫米。头平扁或侧扁。眼中等大或小,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眼睑;眼上方有时具骨质嵴。为暖水性海水或淡水小型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及亚热带,温带沿海较少。 笋壳鱼(学名:Oxyeleotris marmoratus)是尖属鱼类的俗称,原产于东南亚诸国及澳洲大陆,是虾虎鱼中较大的淡水名贵种类,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云斑尖和线纹尖塘鳢已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先后引进我国珠三角地区,并作为特色品种得到推广,成为热门的人工养殖水产新优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