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广州市旅游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任学锋同志强调,广州要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必须统筹兼顾,实施重点突破。按照个体做精、龙头做大、整体做优的原则,建设精品旅游重大项目,把珠江游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品牌……
“
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
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
索尼sn-f8蓝牙耳机
千万年来,生生不息,源源发展
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
”
你所了解的珠江
胃疼能吃煮苹果吗?
是水上巴士?船舶码头?珠江夜游?
小米与华为发展
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呢
↓↓↓
珠江登上《府前直通车》栏目
通过深入探讨交通文化旅游
带你了解船舶码头的历史面貌
展现珠江交通、旅游的的文化魅力
▼▼▼点击欣赏视频
▼▼▼ 点击欣赏视频
你想知道的小秘密都在这里,我只情不自禁地连续看了3遍↓↓↓
从竹木结构船到现代新型船
在以前,珠江两岸的交通以水路为主。据历史资料记载,珠江以沙艇、紫洞艇、孖舲艇这类竹木结构船只为主。70年代才开始出现水泥船。
▲昔日停靠在珠江边的横水渡
1970年6月,由广州市客轮公司自主设计建造了第一艘109.61总吨、350客位的钢丝网水泥船“粤穗渡44船”。直到1981年底,客轮公司共有这类船舶19艘。从木壳船到钢壳船,再到每日通勤的水巴,客轮的飞速发展见证着广州经济社会的腾飞。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中华仿古木帆船,是“哥德堡号”重返广州时的礼仪船,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花船巡游表演中“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作为领头船引领着45艘花船从太古仓码头出发前往海心沙主会场。
▲新型游船——2014年8月投入使用的珠江游系列游船,199客位双层游船,落地大玻璃设计使视野更佳,游船上配备先进的语音广播系统、灯光系统以及多媒体展示系统。
如今,船只已不仅仅是市民横渡珠江的轮渡工具,通过水巴规划的实施,珠江水上巴士作为“广州市第四套公共交通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了更舒适、更独特的出行体验。珠江夜游作为国内外游客到广州旅游时必不可少的去处,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广州旅游名片。随着市民游客的需求不断丰富,船只也不断更新迭代,不仅结构更安全稳固,载客量更大,连造型也更加层出不穷,成为珠江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码头展现新风貌
1964年的天字码头▲
旧时的广州,水上运输繁荣,码头如同珠江水上交通、贸易的“动力泵”,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为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天字码头,俗称“广州第一码头”,始建于雍正年间,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又被誉为珠江码头文化的“活化石”。作为珠江游行业的领头羊,近年来凭借星级的服务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外国国宾。“珠江夜游,到天字码头”,也成为广州本地人约定俗成的行为。
▲西堤码头曾名西堤联兴码头,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长堤大马路南方大厦对出江面,建于1921年,当时用于至河南同安街的航线,最初的码头是杉木码头。当时珠江南北交通航线已经开始有机动舱船行驶,而西堤码头,就是广州最早的机动轮渡码头之一。
▲大元帅府码头,原名石涌口码头,其前身是广东水泥场运输码头,位于内环路江湾大桥南侧的大元帅府对面,孙中山于1917年被 选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路军大元帅,并在此码头登岸到达大元帅府,因此改名为大元帅府码头。
watch 新表盘
▲海心沙码头,可以说是珠江众多码头里的后起之秀。海心沙码头位于广州的中轴线上,海心沙亚运公园内,与广州塔隔江相望。相比其他具有岭南特色的码头建筑,海心沙码头更加现代,以时空隧道的形象为人们展现了新广州的码头新面貌。
如今,广州大大小小的码头俨然成为了国内外游客感受珠江水、了解广府文化的历史殿堂。芳村码头、广州塔码头、中大码头、省总码头……一座座码头犹如一页页故事,谱写出一本生动形象的广州历史文化书籍。
珠江旅游迎来新气象
▲珠江旅游发展迎来新契机
广州市已经对市内珠江全流域景观风貌格局建设,尤其是三个十公里的核心区段的景观建设进行了规划指引。
“一江两岸三带”岸线总长约373公里,珠江核心段是指白鹅潭至南海神庙的珠江前航道两岸地区,水道中心线总长约34公里,大约划分为三个“十公里”区段,分别为近代段、现代段和未来段。
今年《财富》全球论坛落地花城,为了更好地迎接和服务好“来自全世界”的客人,广州市客轮公司创新性地推出珠江文化长廊专属品牌项目。长廊将码头、船舶打造成可传播文化的展览场地,向市民乘客传播独具特色的优秀的文化理念,实现“一码头一展览,一船舶一风景”的效果,为珠江的水上交通出行、出游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丰富其服务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更加靓丽创新的城市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