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天,天气越来越冷。在我国古代,人们冬天也盖被子,只是古时并不流行叫“被子”,被称为“衾”“裯”“寝衣”等。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大?
《论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被子是“覆体之物”,它的出现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之一。早在先秦时期,被子已是中国人普遍的睡眠用具。
那么,古人盖的被子与今天一样吗?有多大?古人被子的大小与使用者的身高有关,像做衣服一样“量体制被”。
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乡党》里有这么一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时要有小被,长度是一个半身高。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以汉尺来算,其身高约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时代的周尺来算,身高也在1米91。据此可知,孔子盖的被子应比一般人的大许多,长或在3米3,短也有2米9。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宽?
《汉书》:“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
古人盖的被子有大小、厚薄之分。那么,宽度是多少?
古人一般以“幅”来衡量布帛的宽度,故“幅”也是被子的宽度单位。《汉书·食物志》记载:“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汉尺“二尺二”,相当于现代半米多一点。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人盖的被子最小宽度为一幅。
据《太平御览·服用部九·被》引谢承《汉书》:羊续“为南阳太守,以清率下。惟卧一幅布,败,糊纸补之”。羊续是东汉官场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作为相当于今地级市市长的官员,其所盖被子仅仅一幅宽,被子破了还用纸糊上,可见其清廉的程度。
一幅宽的被子应是小孩用被,或非冬天情况下短暂休息时覆体用。古代成人所用的单人被一般不会少于两幅宽,双人大被都在三四幅宽。也就是说,古人所盖被宽在1米至2米之间,这与现代人所盖被子的宽度差不多。
古今被子大小、宽窄有所不同,但形制都是一样的,皆为标准的长方形,如果两头宽窄不等是不好的。《后汉书·桓任传》记载:“任后母酷恶,常憎任,为作二幅箕踵被。”1米宽的单人被本来就不大,桓任的恶后妈还将被子做得前宽后窄(箕踵),根本没法盖。
实况足球2011点球怎么踢
古代被子里面填充何物?
《遵生八笺》:“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像今人一样,古人居家也会准备冬夏两套被子。如魏武帝曹操,生前就做了不少被子。晋人陆云在《与兄机书》里记载,他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中“有寒夏被七枚(床)”。
夏被(单被子、小被子)与冬被一样,也是古人常用的。夏被在现在又称“空调被”,房间开空调所盖,避免受凉,而古时候有一种夏被真似空调被,盖在身上可降低体温。
古时穷人只能盖“布衾”,而有钱人才用“丝衾”。在现代考古中,多有丝衾实物发现,如1970年发掘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不腐女尸,整个尸身包裹物多达20层,其中除了衣、袍外,还有4件丝衾,2件麻布单。
在棉花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做被子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类植物纤维来纺织的。而更早时候,被子是用兽皮来制作的,“被”字右边是“皮”或与此有关联。
除了单被外,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谓“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敝绵(真丝下脚料)、茅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居笺》“芦花被”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现代人喜欢的“鸭绒被”“羊绒被”,在古人面前其实并不新鲜。
唐宋时,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又想到用纸来做被子,此即“纸被”。纸被以福建产质量最好,宋诗人陆游在收到朱熹从福建带给他的纸被后特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一诗赞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需要提一下的是,明清以后,棉花成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还因此出现了“弹棉花”这一行当。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