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件瓷器,能做到“美而无用”,则是最大的褒扬。而瓶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无用”的境界的,起初也承载实用功能。比如最常见的梅瓶,最早叫酒瓶,装酒的。
以梅瓶为基础展开,把口加大,再加盖,即为佛教用器将军罐。瓶口拉高,得到观音瓶,口再拉高,再加大,就是凤尾瓶了。凤尾瓶的瓶身太小,不好看,干脆做成直的,这就是花觚了。后来景德镇产的青瓷琮式瓶上刻有八卦图案,叫八卦瓶。直筒花觚的口是弧形外翻的,叫撇口。如果删掉撇口,就成了一个直筒,矮的是笔筒,高的叫帽筒瓶。帽筒再加个直颈和小盘口,形似洗衣用的棒槌,就是棒槌瓶。
民窑瓷器总是天马行空、恣意妄为,其器形也是变幻莫测。
清 红釉琵琶尊
把梅瓶倒过来,得到琵琶尊。尊是瓶的一种,古书上讲阔口为尊,狭口为瓶,实际是乱叫的,称琵琶尊为琵琶瓶也没错。若你遇到个不认识的瓶,称其为尊显得更有学问,不过也有风险,比如一些约定俗成的器形不好改名,叫梅瓶为梅尊就笑话了。
清 斗彩如意耳尊
还有一个规矩,若瓷器有耳或者系,要以耳或系称之。比如上图中的葫芦瓶有如意形耳,就叫如意耳尊。
元 磁州窑四系瓶,上有妙词一首:晨鸡初报,昏鸦争噪,那一个不在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不见了
这个橄榄瓶有四个系,叫四系瓶。花瓶的耳相当于柄,不外乎螭(音痴,无角之龙)耳、凤耳、如意耳、戟耳,对号入座即可。再说系,上古陶器上的系是穿绳汲水用的,后来演变为瓷器上的装饰,比耳小,有孔。瓷瓶上的耳只有一对,但系不止,起名的方法是查数,比如四系、五系、六系瓶。
明 《投壶行乐图》,描绘明宣宗朱瞻基的投壶游戏
贯耳是一种特殊的耳,不是柄,是靶。这还得从“六艺”中的射说起,古代射箭是很流行的游戏,所以孔子说“君子不争,其必也射乎”。射箭要场地,如果地方不够时,就用手把箭投到青铜酒壶里,后来演变成投壶。投壶颈上有两根细管,大概是把箭投到管里会得高分,类似于篮球的三分球,这细管做到瓷器上就叫贯耳。
宋 哥窑贯耳瓶
最早的贯耳瓶是哥窑的,严格地模仿了青铜投壶的外形,但是缩小了,只有十二厘米高。这个尺寸投牙签还差不多,投箭是绝无可能的,这就是瓶去掉功能性,演变为装饰器的实例。
清 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
再看琵琶尊,脖子太粗,补碘之后就成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是和梅瓶同样重要的器形,结构正好之梅瓶相反,前者下大上小,后者上小下大。玉壶春也是唐代出现的,最早见于司图空的《二十四诗品》:“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李商隐也写过“一片冰心在玉壶”,春是酒的别称,比如现在还有的剑南春,当年戴宗请宋江吃饭,还点了两瓶玉壶春。也许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有固定的酒瓶,后来酒没了,瓶还在。还有一种可能,此瓶在唐代叫玉壶,装上酒就叫玉壶春。
同治 赏瓶
玉堂春瓶与玉壶春一字之差,辈分就晚许多,乾隆时的。玉堂春源自雍正官窑的赏瓶,当年四阿哥登基后,督陶官唐英烧出一种花瓶,撇口长颈、肩有弦纹、圆腹圈足,腹部画青花缠枝莲。因为青花缠枝莲的“青莲”谐音“清廉”,皇上很喜欢,便赏赐给大臣。清档案记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赐用瓷瓶烧造些来”,赏瓶的名字就此而来。
清 蓝地金彩玉堂春瓶
赏瓶是一个特殊的名字,不但指器形,还限定了画面,必须是青花缠枝莲。乾隆时民窑开始仿赏瓶,画面多为花鸟人物,不算赏瓶,叫玉堂春瓶。
宋 哥窑胆瓶
直口溜肩,腹如悬胆,就是胆式瓶。始于宋代,是一种流传广泛的器形。在胆瓶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圆腹花瓶。
现代 三羊开泰釉荸荠瓶
把胆瓶的肚子压扁,就得到了荸荠瓶。有两种,直口的画粉彩,又名太极瓶,撇口的施郎红和乌金釉,就是著名的三羊开泰。荸荠瓶始于清代,存世的都是精品。
清 镇窑青釉石榴瓶
最圆的是石榴瓶,有一个小花口,模仿石榴的形状。石榴象征多子、桃象征长寿、佛手象征多福,这三种水果经常画在一起,叫“三多”或者“三果”,传统瓷器有一个庞大的隐喻体系,许多画面和器形都有其象征意义。
清 五彩苹果尊
小直口的圆瓶叫苹果尊,分圆形和颈部下凹两种,不过苹果是晚清才传入中国的,不知道此前这种花瓶叫什么。
天球瓶的器形演化
给圆球加个直颈,就是天球瓶。据说这种花瓶模仿西域铜器,状如从天而降的球,故名天球瓶。天球瓶最早是明代宣德年出现的,开始是缩脖子,然后越伸越长,到乾隆时出落得亭亭玉立。
乾隆 粉彩寿桃天球瓶
天球瓶著名的有明代的青花海龙,清代的粉彩寿桃。古董行有个常识,雍正天球画八只桃,乾隆画九只桃。曾经有个老先生向我炫耀他收藏的雍正官窑天球瓶,上绘寿桃十三只,我问他乾隆几桃?他说九个,又问雍正,答曰八个,然后是神转折——“所以我这天球是珍品!”多么曼妙的逻辑。
民国 祭蓝釉锥把瓶
锥把瓶很像但瓶,颈部要细一些,清代出现的。
康熙 矾红彩加金鸟兽纹油锤瓶
油锤瓶的颈要更高。油锤瓶和锥把瓶很容易混淆,大概因为古代的榨油的锤子和锥子把我们都没见过。区分的要义是,油锤瓶都是大号的,半米多高。
明 永乐青花龙纹鹤颈瓶
明永乐有一种奇特的鹤颈瓶,也是大器。颈更细更长,而且有盖,盖上还有长管,颈上有穿绳用的系。这种瓶上绘五爪龙,是帝王用器,不过皇帝用这东西干什么,不知道。
清代 茄式瓶
雍正时也有种奇特的茄式瓶,与魔人布欧的发型不谋而合。这种瓶的脖子是歪的,不知道用途,没记载。一种猜测是蒸馏液体用的,不过蒸馏要火烧,就不应该画釉上彩,容易脏,而且这歪脖子还真没法往里灌水。还有人说是喇嘛教的法器,也没有证据。要我猜这本来就是一个锥把瓶,脖子在窑里面烧塌了,歪的还挺好看,就传下来了。
乾隆 青花宝月瓶
宝月瓶也是圆腹,不过是扁的,好似满月,故名宝月,也有写作的抱月瓶或者扁瓶的。扁瓶变化比较多,有两节葫芦形的,还有三孔的,绶带耳的等等。
金代 青釉皮囊壶
抱月瓶出现在明代,由扁壶演变而来。古代北方草原民族习惯皮革做壶,可以挂在马上,为了打开这个市场,南方瓷工就用瓷器模仿皮壶,叫皮囊壶,连皮革的针脚都仿出来了,后来这种扁壶演变到了瓶。辽金时鸡腿瓶的目标客户也是骑马民族,瘦长,布满横纹,是为了增加摩擦,插在马鞍上不会掉下来。
民国 粉彩壁瓶
壁瓶也是扁的,始于宣德,盛于乾隆。壁瓶仿佛一只花瓶从中劈开,正面彩绘,背面是平的,有孔,用于挂在墙上或者轿子里,又名轿瓶。
康熙 豇豆红莱菔尊
莱菔尊瓶身要比枊叶瓶粗壮些,肩部有两道弦纹。莱菔尊形如萝卜,萝卜古代还有葑、菘、蔓菁、芜菁、萝菔等许多名字,选莱菔是因为发音吉利——来福。
清 珐琅彩三友纹橄榄瓶
vivox60天玑1100
橄榄瓶形如橄榄,原始社会的汲水陶瓶多是这个形器。瓷橄榄瓶清代最流行,一种是直口,上图橄榄瓶高17厘米,瓷胎由景德镇官窑烧制,然后运到京城,由宫中造办处画珐琅彩,是雍正瓷器的代表作。还有撇口橄榄瓶,体型较大,画粉彩或者青花寿桃,此外还有带贯耳的哥窑釉橄榄瓶。
古董行里有个“接底”的骗局,就是拿有底款的官窑碗,比如写着“大清雍正年制”的,割下碗底,接上一只新花瓶。这么做是因为瓶比碗贵许多,务虚的比务实的高级。瓶在汉唐模仿玉器和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随葬,有明确的礼仪用途。宋元时瓷器取代了漆器,瓶开始承载实用功能,发展出许多独立的形态。明清官窑里,瓶依然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礼仪功能,引产生新工艺和装饰手法,民窑瓶的实用性开始减弱甚至消失,审美的价值愈发突显。一言贯之,在瓷器的诸多品类里,瓶一直笼罩着形而上者的光环。
发现更多艺术
——第二届“侨交会”开幕,众商云集
——宋画之美,美在简单
——十二月花神,十二种风雅!
——越少,越美
——十大名家画鸡,精彩!
——张松茂丨集众家之长 成一家之法
——何为浅绛彩?
——华宝玺丨陶瓷礼品定制
——(原创)化异象为大美 | 章朝辉
——(原创)字的另一种表述丨尹志军
本文由【华宝玺陶瓷艺术】推荐,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