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畅享10Plus 4800三摄 4000mAh大电池智能手机
观前语
这是400多年前阿姆斯特丹人进行股票交易的场景。
1606年9月,由多家从事海外贸易船队组合而成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向荷兰人民公开发行股票,募集了650万荷兰盾用于开拓海外探险和贸易。
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人认购了57%的股票,但由于东印度公司规定股票的首次分红是在10年之后,而等不及分红的股东们要转让股票,股票交易积少成多,于是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这样诞生了。
对整个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效整合,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得以在早期的香料贸易乃至整个大航海时代占据了绝对优势,控制了40%的海上贸易,将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甩在身后。
股份的力量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开始在全球贸易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资本的故事:股份的力量
“沪港通开闸两年之后,深港通也即将拉开帷幕。
唠叨几句:
存在即合理。
尽管股票和股市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一次又一次非理性的泡沫和虚假繁荣,但泡沫源自人类的投机心理。股票本身无罪。
而且,我们必须承认,凭借其在汇集民间资本的巨大能量,股票在全球贸易的兴起以及现代社会的成型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近四百年后,新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现代股票交易所和证券市场: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成立伊始,中国的证券业与证券市场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留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1991年11月22日《上海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办法》发布;13天后《深圳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上海和深圳两地开始了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试点;
1993年1月4日,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3年6月,中国证监会首先与香港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签订了监管合作备忘录;
1994年4月28日,中美签署证券合作监管谅解备忘录,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入了新的里程;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在巴黎开幕的证监会国际组织第二十届年会上被接纳为正式会员;
1996年5月29日,道琼斯推出中国股票指数,分别为道琼斯中国指数、上海指数和深圳指数;
2001年2月,境内居民获准可投资B股市场;
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以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
2011年12月16日,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宣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日前发布;
2012年1月11日,首批RQFII产品发售。海通证券香港子公司海通国际旗下的海通中国人民币收益基金和汇添富基金香港分公司旗下的汇添富人民币债券基金均定于11日在香港发售;
2012年9月17日,香港交易所推出全球首只交易所买卖的可交收人民币货币期货,挂牌首日总成交415张合约,名义成交总额4150万美元,各种期限的合约均有交易;
2012年10月16日,证监会公布修订后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将合资券商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由此前的1/3升至49%;
2014年4月10日,内地及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决定原则批准上交所、港交所、中登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沪港通”);
2014年6月13日,《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若干规定》正式发布实施;
百度地图是使用北斗系统
2016年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已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
2016年11月25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将于12月5日正式启动深港通。
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在过去26年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到,不断地走向开放,走向国际化是其一直坚持的方向。
如今,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相继开通,港交所与深交所、上交所的互联互通将共同搭建起一个总市值70万亿人民币的庞大市场,为内地和海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谷歌pixel6首发价格
此外,沪伦通也正在积极研究和筹备“沪伦通”,深圳证券交易所与泛欧证券交易所也于2015年3月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
正如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所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到了资本输出的时代,中国国民财富也已经积累了20年,接下来的20年要管理好财富。
中国国民财富海外配置已经成为一种需求,因此需要更开放的证券市场满足内地投资者坐在家里投世界的需要。
因此,在互联互通1.0时代(沪港通)和2.0时代(深港通)之后,我们可以展望并期待互联互通3.0、4.0、5.0时代!
iphone vision pro
文字 | 亚太日报记者 董晋升(实习)
设计 | 亚太日报记者 陈维
版式 | 亚太日报记者 郑伟家(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