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几年前,华强北一个大型商场转型成为龙胜手机批发城,那时很多人不解。随后人们看到此批发城人流熙来攘往、生意蒸蒸日上,不免感叹这个转型十分成功。可当记者前两天来到这个地方,商城的很多柜台已经人去楼空,甚至其周边的商城、写字楼也都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萧条。而导致这种萧条景象出现的,是近八成山寨手机厂的倒闭。
1 曾经
造就了一批千万富翁
以山寨手机为代表的“山寨文化”,曾经被评为年度热词。短短几年过去,在山寨文化的发源地,山寨手机已走到了尽头。
好像昨天华强北龙胜手机批发城还人潮汹涌,“山寨机”的生产和销售红红火火。今天却人去楼空。据不完全统计,山寨手机大行其道时,深圳有“山寨机”企业近千家,整个产业链大约有2000亿元资金规模。可是现在只剩下不到200家。
万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山寨手机生产商,他给我们讲述了华强北山寨机的往事。万先生告诉记者他最辉煌的时候是看准了苹果的高仿机,曾经卖了上百万产品,在华强北有15个档口,一个商场内最多有6个档口都是他的。“我们也创新,苹果第一代的时候还没有GPS,我们比他们先装上这个功能的。”虽然这款手机的利润不过每台50元左右,万先生也赚取了5000多万的利润。“那时我们也出口啊,巴西,中东,南非,甚至欧美都有我们的客户,基本上供不应求,不过现在大势已去,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了。以前我们整天的问题是没货、没货。可现在我自己都转型了,从行业内出来了”。
那时的华强北,因为山寨手机而名扬海内外。二十多个密集相连电子市场,市场的每一层都被分隔成无数个柜台,如蜂窝一般排列。这里常年车水马龙,手持电脑整机、手机、电子元器件的商贩来回穿梭,拉着拖车的快递工人吆喝着上货卸货。人群中不时闪现的各种肤色的商人,让这里看起来像个世界集贸市场。但是现在八成经营山寨手机的人们都转型了。
“工厂工人、店员、下游厂商、设计的包装的都离开了这个领域”。万先生说。虽然就是档口生意,但是在华强北的山寨机老板中,千万富翁是很常见的,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从销售开始做到工厂,大多数在山寨浪潮里淘金成功。
2 退出
因“原罪”而忧心忡忡
山寨机一出生,就带着仿冒、侵权等诸多“原罪”。因此,大多数生产山寨机的企业主,都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
万先生给记者讲述了业内人士陈先生的故事,“只知道他叫老陈,真名没人知道,他是深圳高仿机的最大生产商,工艺做得很好,但是很少有人见过他,据说他有三四个家,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是整天担心打假、整天担心警察来抓。所以一年前这个人就消失了。”万先生说因为很多人有钱了不想再过担惊受怕的生活,有些人转型,有些人干脆就去做别的生意去了。
在深圳华强北和北京中关村等大型消费电子集散地,山寨手机曾经一度“占山为王”,但现在,它们正在失去一线阵地。市场调研机构iSuppli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山寨机出货2420万台,比2009年的3320万台下降27%,下降趋势明显。
2003年底,联发科手机芯片量产出货,这款被业内称为“TurnKey”(交钥匙)的低价芯片解决方案,将芯片、软件平台和第三方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将摄像、MP3、视频、触摸屏等多种功能全部集成于手机芯片之上。厂商采用这一方案,只要加个电池和外壳就能生产手机。这个山寨手机的幕后推手、山寨机芯片主要供应商台湾联发科技(MTK)上月末刚刚发布的一季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MTK收入198.67亿元新台币,同比减少39.3%,实现净利润30.65亿元新台币,同比大幅下滑72.3%。而这也是深圳山寨手机一季度的下滑数据。“这个数据也还有点滞后,因为实际的数据远远不止这些”。万先生说。
“之前我的写字楼租金是400元一平方米,现在100元一平方米都没人租”。一个专门租写字楼给手机企业的业主王先生这样说。由于以前生意一直很好,华强北常常一铺难求。但现在这种局面也在发生改变。在很多个手机商城里面,都空出了很多柜台,一个空出来的柜台上,贴着一张用红纸草草写就的招租广告。“以前一个摊位转让费就得十几万,现在不收转让费,还没人要。”万先生说。
而在高科德通讯数码广场,开发商借四周年年庆的名义下调了租金,可是还是门前冷落鞍马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