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科技
作者 | 张雅婷
苹果Vision Pro将XR设备拉入大众视野后,并未带动市场的迅速爆发。
一方面,终端消费侧的销量数据并不乐观,IDC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32.8万台,同比下滑44%。其中,VR头显出货26万台,同比下滑53.3%;AR头显增长142%,但出货量较小只有6.8万台。
另一方面,一些明星项目也陷入经营困境。比如,字节旗下PICO被曝多轮组织优化,核心负责人 任利锋离职。爱奇艺孵化的VR硬件公司“梦想绽放”被曝业务陷入停滞,超百名员工被欠薪。
“无论是Meta还是PICO都证明了一件事,当VR从传统游戏圈层朝着泛互联网VR体验过渡是不成功的。比如让大家在里面工作、社交、拍短视频等,但这些事没有任何黏性。”在AR企业XREAL的商业全球化四周年思享会上,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对科技说道。
他认为,XR市场下滑,一方面是因为Meta不是每年出新品,另一方面要把AR和VR分开看,因为AR还在增长,而VR“打到了墙”。“拐点还没这么快来,于是厂商们不再补贴了。”
对于苹果Vision Pro,徐驰表示他个人认为苹果Vision Pro还不是iPhone第一代产品,并且这是一个没有经过产品剪裁的产品,而是一个堆料的产品。
而聚焦AR领域,Xreal的成长速度不容小觑。根据IDC数据,在2023年上半年,XREAL领跑全球AR市场销量排名第一,其中Q1销量份额为34.49%,Q2份额上升至39.03%。
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AR公司,自2019年正式推出首款AR眼后,已经开启商业化四年。“今年到现在Xreal产量达到了20万台,其实一两年内就能做到盈亏平衡,但我们希望将更多投入放在研发产品上。”
徐驰告诉科技,每年Xreal大概有两三个亿以上的投入在研发,全球研发大概有500个人,公司研发人员的比例超过60%。
对于整个AR行业而言,出货量其实仍然比较小,拐点仍未显现。徐驰坦言称,大家都还在摸索,还没有找到真正好的、规模化的场景。这个赛道是个上亿的市场规模,其实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他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内,AR可能会超过VR的市占率。“如果Xreal市占率还是前三、前五,就非常成功了。”
以下为对话实录:
媒体:今年到现在Xreal的产量已经达到了20万台,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商业化的盈亏平衡?
徐驰:其实这个体量,我觉得在一两年之内就可以做到,但我们希望在进一步的有更大的研发投入在未来的产品上面。
媒体:XREAL在研发方面的人才、资金投入的力度怎么样?
徐驰:每年大概两三个亿以上的投入在研发上,在中国我们可能是持续在这个赛道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不论是和创业公司还是大企业比。如果不算我们无锡的工厂,全球研发大概有500个人,在北京的大概有300多人,公司研发人员的比例超过60%。
媒体:Xreal先布局海外再布局国内的打法,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徐驰:我们要努力跟好学生一起学习。早期在海外市场,XR这个概念教育程度、推广程度比中国渗透率都高,不那么容易刷量,好产品的声量和口碑会慢慢脱颖而出,实现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但中国流量主要是靠购买,其实会持续去让大家卷。比如PICO在用一种不讲理的方式采购流量,让所有其他公司非常难受。今年年初PICO的流量投放停了,其实对整个赛道来讲是一个好事,因为其他好的产品、好的公司有机会用更长期主义的角度脱颖而出。
媒体:怎么看苹果的Vision Pro?
徐驰:Vision Pro的成功对这个行业一定是正向的,但我觉得大家在这个赛道上部分放大了苹果的影响力。事实上,在这个行业不计成本地砸钱,推动这个行业产业链、技术、底层各个方面变化最大的功臣其实是Meta。
稍微坦诚一点说,把Meta引入到中国,对这个产业链的直接影响不大。字节玩命砸钱,让不需要这个东西的人购买,对行业帮助不大。Meta像早期的OpenAI,唯一的区别是OpenAI做成了,Meta还没有。
媒体:上半年XR出货量大概下滑了50%,近期PICO被曝大量员工离职,您认为整个行业是否处于一个低迷的时期?
徐驰:我们自己实现了三倍的增长,所以AR今天没有打到墙,但是VR打到了墙。
一号位需要对这个行业有非常笃定的一些东西,今天整个字节的管理层在VR或者XR领域的判断一定是中等偏下,但是我不觉得今天PICO会完全把它裁掉。
不过,无论是Meta还是PICO都证明了一件事,当VR从传统游戏圈层朝着泛互联网VR体验过渡是不成功的,于是他们不再补贴了,因为这个拐点还没有那么快。但AR可能走的是不一样的路径,我们找到了一些对的产品定义、场景,让这件事能够快速的往上走。
媒体:您对今年AR市场、XREAL的销售预期是多少?
徐驰:今年不是决胜年,大家都还在摸索,还没有找到真正好的、规模化的场景,我们这个赛道是个上亿的市场规模,其实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媒体:您认为AR眼镜和手机的直接的定位关系是什么样的?
徐驰:终极形态一定是眼镜带代替手机,实现的路径应该是眼镜先连接到手机上,因为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工程化和场景化的功课,因为我们希望的是眼镜越来越轻,近视镜越来越接近。
京东双十一演出
媒体:跟手机捆绑的还要维持多久?
徐驰:三五年。
媒体:整个AR市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
VR行业是有标准的,AR行业标准非常少,不光是Tier1的公司,可能只是凤毛麟角的供应链厂商有这个能力做这个事。往往是跟苹果、Meta做过一次之后才能告诉你这个标准是什么。Xreal也在努力成为终端的阿尔法,把研发能力溢出去帮助或者供应链的合作伙伴。
手机行业四线的厂商都能做出来一个85分的手机出来,但是AR这个行业只有一两个整机组装的供应商,和一两个终端厂商能做出还不错的AR眼镜,这个行业还是在太早期。
媒体:AR的消费者画像有什么特点?
徐驰:国外基本上是25岁到40岁之间,以男性为主。一类是技术发烧友,二是一些Early Customer,对技术来说相对更拥抱的专业人士、工科人士和商务人士,核心的点是拿它玩游戏。中国市场基本上是一线和超一线城市的用户。
媒体:现在的内容生产方面,第三方开发者现在大概是什么情况?现在内容的模式和市场规模能不能帮助他们活下去?
北京卫视京东618直播
徐驰:国内严格意义上没有XR开发者,大部分是ToB接一些政府、商业项目。To C这一块,好的拐点可能是至少小几百万台活跃设备数量,才能承载出原生XR的内容,所以不鼓励中国的任何开发者做任何事情。先把终端做起来,大家在上面才能挣到钱。
媒体:XR产业一种是全沉浸的,另一种是和现实结合,对这两种路线有何看法?
徐驰:我们当年叫Nreal,后来叫Xreal,不变的是Real。所以我们是想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好,希望在真实世界上去做叠加,而不是全虚拟的世界。这件事上没有对错,而是技术审美的判断。
其实这个行业其实一直在走两个途径,一个追求全天侯的佩戴,比如OPPO这些手机厂商的AR产品,问题是功能没有导致黏性,受众面太窄;另外是追求全沉浸比如Vision Pro,但缺点是不太便捷。